扶风县论坛

扶风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识别与防范附佛外道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大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5950.html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有很多很好的意见。《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懂道理——编者注,下同。)。”又说:“虽有嘉肴(肴,音yáo摇,做熟的鱼肉),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好吃的鱼肉,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高明。)《中庸》上说:“好学近乎智”(爱好学习接近于智慧),把智慧看作是学习的结果。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学习的作用说:一天到晚地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得益大。踮起脚来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我们登高招手,胳膊并没有加长,但人家在比较远的地方也看得见;我们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人家听起来就清晰得多。乘坐车马的人,不一定是快腿,但是跑完了千里迢迢的路程;乘坐船只的人,不一定会游泳,但是渡过了洪波浩荡的江河。有成就的人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天资,而是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本领[1]。《孔子家语》上记载着孔子说服轻视学习作用的子路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孔子的门徒子路去看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只是说,以你这样的才能,再加之以学问,还有谁能及得上呢?”子路说:“南山的竹子,用不着加工,天生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学习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把这个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把箭头磨得尖尖的,这样,射入得不是更深了吗?”子路恍然大悟,连连下拜说:“我一定记住你的教导。”[2]正因为我国古代学者看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提倡勤学苦读。

我们要了解我国古代学者勤学苦读的精神,首先要了解我国古人在学习条件上的很多困难。

首先是书的困难。我国古代最早的书,是用竹简或木牍做的,这些书很笨重,以后有了帛(一种丝织品)比较方便了,但价钱很贵;纸是到了东汉时才有的。在印刷术发明以前,著书的人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刻,或者用竹子削尖了蘸(音zhàn战)着漆,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上去。而且这些书,都是收在“金匮(匮,音kuì愧,大匣子)石室”(用金属做的大匣子,用石头筑的屋子。这里作为古代国家图书馆的代称),一般人是不容易看到的,就是后来经过辗转抄写,书多起来了,家境贫寒的人也还是买不起。所以西汉伏胜传经,就全凭口授[3]。西晋左思作了《三都赋》,人家要学习,也全凭抄写,弄得洛阳纸贵[4]。东汉王充,他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常常到洛阳的市场上去,读人家放在那里出卖的书,凭他的记忆力,把这些书的内容记住,终于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写出有名的著作《论衡》[5]。宋朝的晁(音cháo潮)以道想要读《公羊传》和《谷梁传》,到处寻求不着,后来好不容易借到了一本,就把它抄了下来[6]。

其次读书需要灯油纸笔,古代有些人因家庭贫穷买不起,于是就产生很多动人的故事。如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就冒着严寒,借着积雪的反光来读书[7]。晋朝的车胤(音yìn印),因为家里没有灯油,夏天就用白绢做的口袋盛上几十只萤火虫,靠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光亮来读书。[8]“映雪读书”“囊萤照读”是我国一直流传的美谈。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四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教他读书,没钱买纸笔,于是就用芦柴棒在地上画着写字[9]。“欧母画荻”,也是有名的故事。

再次,是古代求师的困难。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的子弟才能够上学。后来,虽然有了私人讲学,但也要束脩(孔子接受学生,收一束十条的干肉,叫束脩。后来称学费为束脩),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那时,为了求师而长途跋涉是常有的事。宋朝陆游的祖父陆佃曾经穿了麻鞋,跑了千里的路程,到南京向王安石学习经学[10]。

我们读到明代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中所自述的苦学经过,不能不受感动。宋濂说: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了日子还。大冷天,砚台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约定的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我也才能读很多书。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教师,只好赶到百里路外,找有名的老先生请教。……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雪,雪深到几尺,脚皮裂开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那时一天吃两顿饭,穿件破棉袍,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11]

我国古代学者由于了解了学习的重要性,又了解了学习必须克服许多困难,特别是爱惜宝贵的时光,勤于学习。如晋朝的陶侃就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12]

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这在古代也是有的。如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曾这样强调过。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名将,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身经百战,升为中郎将。有一次,吴王孙权对他和另一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都掌权管事了,要好好学习,求得进步。”吕蒙说:“在*队里苦于事情多,怕不能有读书的时间了。”孙权说:“我又没有叫你们专搞经学作博士,只是希望你们多翻翻书,知道过去的经验。你说事情多,比得了我吗?我年轻的时候,读了《诗经》、《书经》、《礼记》、《左传》、《国语》,只是没有读过《易经》。到管事以来,又读了三史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进益。……汉光武在*事紧张的时候,还是没有放开书本。曹孟德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不好好努力呢!”吕蒙听了他的话就努力学习,进步很快,以至与鲁肃见面时,鲁肃慨叹地说:“已经不是当年在吴下的阿蒙了。”[13]

借口年纪大了,学习困难,这在古代也是有的。汉朝刘向的《说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70岁,要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师旷说:“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晋平公说:“臣子怎么好戏弄君主?”师旷说:“我怎么敢戏弄您啊!我听说,少而好学,就像在初升的太阳下走路;壮而好学,就像在正午的日光下走路;老而好学,就像点起明亮的蜡烛走路。天晚了,有了明亮的蜡烛,比起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路,哪个强啊?”晋平公忙说:“对极了,对极了!”[14]古代学者中壮而好学和老而好学的不乏其人。相传荀子到50岁才开始游学。[15]汉朝的公孙弘,年轻的时候替人家放猪,一直到40多岁才学《春秋》,后来成了有名的学者[16]。宋朝的苏老泉到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成了有名的文学家[17]。

认为自己天资不好,学习难以成功,这在古代也是有的。但是有些学者对此有很好的意见,如清朝的彭端淑在《为学》一文中说:“聪与敏,可恃(恃,音shì视,仗着)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聪明和灵敏,可以仗恃又不可以仗恃;自己仗着自己聪明和灵敏,不去学习,这就是自取失败的人。)“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自立者也。(昏愚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自己不被自己的昏愚和平庸所限制,不知疲倦地努力学习,就是能够自立的人。)”并且说,孔子的门徒曾参天资本来不好,由于曾参努力,所以“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圣人的道理,终于是由天资差的人传下来。”)天资差而在学问上有了很深的造诣(诣,音yì意,到达;造诣,学问到达的程度)的事例,是很多的。《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年轻的时候很愚钝,他并不因此气馁,仍是日夕披览,孜孜不倦,后来终于成了学识非常渊博的人[18]。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半途而废的人,这在古代也是有的。如《韩诗外传》记载:有一次,孔子在家休息,他的门徒子贡就提着衣服的下?去见他,说:“我跟着您学习有好几年了,近来感到才能枯竭、智力疲惫,看来学问是停滞不前,不可能再有什么进步了。还是让我把学习停止一下吧。”孔子回答他说:“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只有到了老死的时候才可以不学习。”[19]

对于学习条件上的困难,我国古代的学者总是以最大的毅力来加以克服;所有学习思想上的障碍,我国古代的学者都能借鉴前辈的经验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人终于成了有名的学者。这些勤学苦读的事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我们今天读书的条件,比古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有*和毛主席的教导,有很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如果再学习不好,那怎么说得过去呢?

[注]

①《荀子·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③《汉书·伏生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

[4]《晋书·左思传》:左思赋《三都》,“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5]《后汉书·王充传》:“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6]《朱子全书·读书法》:“晁以道尝欲得《公谷传》,遍求无之,后得一本,方传写得。”

[7]《渊鉴类涵》卷二○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

[8]《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9]《宋史·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10]《宋史·陆佃传》:“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屩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

[1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笈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寒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2]见《晋书·陶侃传》。

[13]《三国志·吕蒙传注》:“初,孙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14]刘向《说苑·建本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5]《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16]《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淄川薛人也。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

[17]《宋史·苏洵传》:“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18]见章华绂《〈文史通义〉序》。

[19]《韩诗外传》卷八:“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子曰:‘赐也,欲焉休乎?’曰:‘赐欲休于事君。’孔子曰:‘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赐休于事父’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事兄弟。’孔子曰:‘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耕田。’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子贡曰:‘君子亦有休乎?’孔子曰:‘阖棺兮乃止播耳,不知其时之易迁兮,此之谓君子所休也。故)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诗曰:‘日就月将。’言学者也。”)

摘自——《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吴天石(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