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扶风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儿时的年俗记忆荡秋千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好多少钱 http://m.39.net/pf/a_6562617.html
儿时的年俗记忆—荡秋千文/王小娟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粥,年越来越近了,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虽说我们现在的小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但是消失的年俗却越来越多,总怕有一天再也没有以往过年的那种感觉了。
  听说村子东头的休闲广场,安装了好多健身器材,漫步机,跷跷板,踏步扭腰器,压腿器,臂力训练器,还有儿童荡板,成人秋千等。今日天气暖和,我便想着放下手头的事情,到那边去看看,找找久违的感觉吧。
  这些众多的健身器材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千。一到广场,我就迫不及待赶紧坐上去荡起了秋千。风儿象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颊,此时的我正享受着小鸟飞翔的感觉,一切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轻巧可爱的秋千,勾起了我对儿时美好时光的回忆。
  小的时候,每年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村民们就有荡秋千的习惯。一过初五,走亲戚的间隙,人们就开始在村口开阔处或者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荡一阵子,其中十四、十五两天是高潮。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恰,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这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荡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
  在我们家乡,荡秋千一般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我们搭好的秋千架,一般跟农村老式瓦房的房檐差不多持平,一边儿用三根二梁那么粗的柱子顶住,中间插入一根成年人手腕儿粗细的铁棍,铁棍中间是两组或三个或两个自行车外胎,架好后,用扒钉把二梁牢牢的扒住。自行车外胎上挂上自行车把那么粗的缰绳,缰绳中间是六七公分厚的木质座板。什么其他的保护措施都没有的情况下,就看谁把秋千蹬地(对,我们这儿的秋千不是荡的,是脚踩在上面蹬的)打得高、转得快。有一个人蹬的、两个人对蹬的、一个人站着蹬,一个人坐那儿的,她们或高或低,自在悠荡,煞是惬意。这是了技术活,胆大的会荡秋千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胆小怕事不会荡的呢会胆战心惊,吓得*飞魄散,所以大家玩这个也不敢强求。那时候我们家乡附近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荡得最高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还会拿到大奖呢。
  传说秋千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首创。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已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可以健身,锻炼,以练习轻捷、矫健。
  广场上安装的小秋千很低,特别小巧,小孩子玩也没有任何问题,更何况大人呢。看着这小小的秋千,想起了儿童时代荡秋千,我的腿肚子都软了,这么多年一提起荡秋千我都后怕。小时候和姐姐第一次去玩荡秋千,就是因为是坐那儿的时候被甩出去了很远,所以现在是杯弓蛇影,看到那种很高的秋千架子就本能地害怕。
  就是那次,我被甩下来以后,很害怕,就不敢再玩了。姐姐鼓励我,说她要带着我一起玩,于是我硬着头皮又开始荡了,心里暗暗想着:姐姐会保护我,不怕不怕……
  秋千越荡越高,我刚开始的愉快又被恐惧开始慢慢代替,眼前的景物像排山倒海一样冲了过来,我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感觉腿也软了,心也慌了,两只手抓紧了绳子再也不敢松一下,总害怕绳子会突然断了,我大声喊道:“太高了,行了行了……快停下……”
  姐姐看我害怕了,就不再荡了,慢慢的,秋千减缓了速度,我紧张的心也松了下来,秋千快停的时候,我赶紧用脚拖着地停了下来。
  姐姐和她的同伴们荡秋千都很有经验,她们蹬的时候用双手抓紧两边大绳,身体一伸一缩,伸展的时候脚底用力,重力作用下秋千会极速地前进,她们玩得很嗨,可以随心所欲,荡得很高很快……
  “我荡秋千,你玩荡板!”孩子们的喊声把我从童年的回忆中拉了回来。这时候来广场上玩的人更多了,呈现一派热闹的景象。如今到处可见这种小型的秋千,儿时记忆里的那种村民们自主搭建的大型秋千已随着渐渐消逝的年俗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现在的年,年味越来越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老年俗正在慢慢的流失。好怀念那难以忘记的传统年俗文化,真想再酣畅淋漓地荡一回那大气磅礴古朴的原生态秋千,让我们乐在其中,醉在快乐幸福的新年里。来源:扶风县图书馆作者简介


  王小娟:女,汉族,陕西扶风人,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扶风县作家协会会员。自年7月写作以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笔耕不辍,数十篇文章发表于『文化艺术报』『宝鸡日报』『北上广文学』『山东散文』『齐鲁文学』等报刊杂志。有数篇文章散见于『周原文艺』『慢城文苑』『扶风百姓网』等多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