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扶风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陵博物馆middot藏品鉴赏介休县 [复制链接]

1#

▲金陵博物馆鉴赏

清白纸8册

介休县志十四卷

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1函8册

25.2×16cm

金陵博物馆收藏的《介休县志》是书分二十四类三十九门,卷首有序三篇,凡例一篇,次姓名。后有县境图、村落图等大量版画,线条疏朗,标注清晰,此白纸印本,保存完好。介休县属山西省,今为介休市,春秋时著名人物介之推即是邑人,城南介山有险峻奇特的抱腹岩,近处有南天门、白云洞等,均为游览地。"▲金陵博物馆藏品?《介休县志》介休县崇福寺乃五代后晋开运三年(),明义智厚禅师于浙江临安开山,原称宝寿院,宋祥符元年()改称‘崇福禅寺’,大观年间毁,绍兴时重建。元末再毁,明洪武十六年()复建,二十四年立为丛林。清雍正十二年()整修,颇具规模,为禅宗济祖庭之一。嘉庆六年(),朱文藻与释真源创寺志,分沿革、寺宇、住持等三门。光绪七年(),钱塘丁丙重刻,后附‘重建崇福寺碑记’,崇福寺嘉庆以前之文献,略备于此。

介休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

提到介子推,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但是如果提到“寒食节”或者“清明节”,可谓是家喻户晓,而这两个节日都是与这位古代名人有关。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在外避难时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

后来重耳作了国君,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晋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

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绵山介子推雕像(来源:网络)

新石器时代介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了。

春秋时代,晋鄂侯六年(前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今介休城东)。晋文公、襄公时随地为大夫士会的食邑。晋顷公十二年(前年),晋国分境内的祁氏之田为7县,境内始置邬县,封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县治在今东湖龙乡邬城店村一带。

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邬县属魏国,境西部置平周邑。

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为平周县,属西河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平周县废置。

三国时,界休属并州西河郡,邬县属太原郡。

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邬县属太原国。西晋永兴元年(年),介休城为刘渊*攻破。此后,北方发生少数民族长期战乱,介休地域主属变换不定,县邑建置时有时无。

▲介休湿地公园曲同心摄(来源:介休发布)

北魏太和八年(年)复置介休县,属吐京镇西河郡。北魏太和十九年(年)复置邬县,属并州太原郡。北魏孝昌二年(年),西河郡治被六镇起义*攻破,介休县治也被攻破侨置平阳郡界。北魏永安年间(~年),介休县侨置汲郡界(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属司州五城郡。

东魏天平年间(~年),孝静帝派朔州*人驻介休城镇守,立为南朔州,但领*人,不领郡县。县境侨置定阳郡平昌县,寄驻介休30多年。北齐天保年间(年)之后,邬县废置。北周宣*元年(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属介休郡。

隋开皇初年,撤销介休郡,平昌县属西河郡。开皇十年(年)县境西南析置灵石县。开皇十八年(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隋义宁元年(年),复置介休郡,县属介休郡。

唐武德元年(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唐贞观元年(年),撤销介州,县属河东道汾州。唐天宝元年(年),属西河郡。唐乾元元年(年),属汾州。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

▲介休小城夜色穆秦岭摄(来源:介休发布)

北宋至道三年(年),属河东路汾州。北宋熙宁五年(年),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北宋元祐元年(年),复置孝义县。

金代,属河东北路汾州。

元代,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汾州。

明代,洪武元年(年),属山西布*使司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年),属山西布*使司汾州府。

清代,属山西省汾州府。

民国元年(年)属山西省。

民国三十七年(年),介休城解放后,属晋中区三专署。是年10月平介县撤销,原介休铁北地区归回。

年2月,属太原市三专署。9月,属榆次区行*督察专员公署。

年8月,属榆次专署。

年11月,属晋中专署。

年9月,属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

年5月,属晋中行署。

年2月,国务院批准,介休撤县设市,仍属晋中行署。

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县级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中市代管。

▲介休县城(来源:介休发布)

▲金陵博物馆藏品?《介休县志》《介休县志》编修史崇福寺乃五代后晋开运三年(),明义智厚禅师于浙江临安开山,原称宝寿院,宋祥符元年()改称‘崇福禅寺’,大观年间毁,绍兴时重建。元末再毁,明洪武十六年()复建,二十四年立为丛林。清雍正十二年()整修,颇具规模,为禅宗济祖庭之一。嘉庆六年(),朱文藻与释真源创寺志,分沿革、寺宇、住持等三门。光绪七年(),钱塘丁丙重刻,后附‘重建崇福寺碑记’,崇福寺嘉庆以前之文献,略备于此。

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新中国成立以前所修的山西《介休县志》有《介休县志:清·康熙版》、《介休县志:清·乾隆版》、《介休县志:清·嘉庆版》、《介休县志:清·光绪抄本》、《介休县志:民国版》等5部。

康熙介休县志

康熙版介休县志,八卷,王埴、王之舟、降纬纂。清康熙三十一年()修,三十五年刻,三十七年补刻重印本。

王埴,字陶斋,陕西榆林人。监生。康熙二十八年()知介休县,莅任后多有善*,修文庙,建箭亭,修演武场、虹霁桥及城垣。洪山水渠岁久填淤,百姓侵占滋讼,埴能亲度水渠,酌诸舆论,一一裁定,较前更为详密,弊清而讼遂息,事入名宦传。康熙四十三年升河南光州(今潢川)知州。

王之舟,字弘济,介休人,岁贡生。博览典籍,工古文,不乐仕进。其父王廷伊,曾官陕西商州知州,续修《商州志》。

降纬,字象雯。介休人。康熙二十三年()举人。

卷首有康熙三十五年()介休县知县王埴序,邑人岁贡王之舟序,介休县舆地图(列图14幅:县境图、城郭图、县署图、文庙图及十景图),介休县志目录,修志氏名;卷一天文(星野、灾异、兵劫附);卷二地理(沿革、疆域里道、形胜、山川、津渡、十景、节序、乡仪),建置(城池、县治、行署、学校、学宫、坛壝、武备、仓廪、镇店、关岭、递铺、桥梁、城内街巷、坊表、乡村、堡寨、坊里、市集、祠庙、寺观、古迹、陵墓);卷三典礼(朝贺、朝觐、迎春、乡饮酒礼、射礼、*礼、救护礼、公式、优免),秩祀(文庙、文昌祠、奎星、三坛、城隍庙、八蜡祠、土地祠、关圣祠、源神庙、灰柳泉神);卷四食货(田亩、赋粮、屯田附、水利附、户口、徭役、杂税、盐税、起运、驿站、物产);卷五职官(秩官表);卷六选举(荐辟、进士、举人、武进士、武举〔武职〕、恩拔副贡等目),封赠世表;卷七人物(名贤、列女、杂志〔孝友、武功、死节、儒林、隐逸、笃行、义士、赈荒〕、医学、仙释);卷八艺文志(文集、碑记、祭文、诗集)。

清康熙《介休县志》记事自春秋迄清康熙三十七年(),分11门81目,约10万字,为介休目前现存第一部志乘。该志以纲统目,以简御繁,一目了然。志中地理篇中山川,建置篇中城池、学校、乡村,食货志中的田亩、户口、物产,人物篇中名贤,艺文篇中碑记、诗文等,大部分资料取材于现已散佚的明代旧志,并有所考订和增补,资料搜罗丰富,考核精详细致,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特别是食货篇的水利目下,不仅细分春冬水、水程原额、春冬水额、渠井、堤堰等子目,记各河流、泉水灌地亩数,水程长短,渠堰水井多少,也记各种水利纠纷及解决之道;卷八《艺文志》中还收录《兴复西渠水利记》《鸑鷟泉水利碑记》等水利碑文,既可为时任者殷鉴参考,有资*作用,亦可为今天学者研究清初洪山泉流域水利史和农田灌溉史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该志卷八艺文志诗集目收录了诗文84篇,这些诗文或见存于作者的诗文集,或见存于其他文献中,或仅见于本志。整理他人诗文时,就可以该志中的诗文为填补、或校勘他人诗集的空缺或错误,起到特殊的文献校勘及辑佚价值。此外,仿《史记》诸侯王年表例,于职官志中撰《秩官表》、选举志中撰《选举表》《封赠世表》,以“表”的编修形式,记载人物清晰而文省。

清康熙《介休县志》原刻本流传不广,仅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八家图书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收藏。山西省图书馆另藏有抄本1部。

乾隆介休县志

十四卷。清王谋文纂修。王谋文字逵溪,浙江绍兴县人,出身贡生,乾隆三十三年()任介休县知县。

按介志修于明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史莲勺,清康熙三十五年()知县王植重修,前者约而简,后者博而详。此编为三修。

《介休县志》乾隆三十五年()刻本,全书十四卷,分为:卷一星野、沿革、疆域、祥异;卷二山川、卷三学校、公署、坛庙;卷四田赋、风俗;卷五职官、宦迹;卷六至卷七选举;卷八封荫;卷九人物;卷十孝义、寓贤、列女;卷十一至卷十三艺文;卷十四杂志。此志整严详赡,堪称定本。如卷一沿革目,介休历来多变更,自汉以后,县倏而郡,郡倏而州,变易不定。旧志记述沿革时,均略而弗详。此志则考历代地理志,旁及《杜氏释例》,《十三州志》,《水经注》等书以参之,使废置昭然,阅者可了若指掌。

▲金陵博物馆藏品?《介休县志》嘉庆介休县志

十四卷。清徐品山、陆元镈修,熊兆占纂。徐品山,浙江绍兴县人,嘉庆十二年()任介休知县,十四年()因公离任,十七年()复任,十八年()因病告归。

陆元镈,桐乡人,嘉庆十九年()任介休知县。徐品山掌介休时,以邑志历四十余年不加修,曾属前任熊兆占草就,不久,徐品山告归,陆元镈继任,邀阳曲郑起昌、会稽陈廷球偕熊兆占取通志、府志诸载籍、日夕讨论校仇,补其未备,整其未厘,琐者并之,混者剖之,得卷十四。缮请邵仲田先生阅定,蒙许可,嘱再为搜罗。徐品山旋起病来晋,复与考订增益,遂成是编,二十四年()秋付剞劂。

《介休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该编纂辑体例基本承袭王谋文志,其新异者,仅小关节目。如疆域门,旧志分类太多,此书将村乡、堡寨合为一目,祥异、兵氛合为一目,街巷、坊表、市集皆附于城池之后,以免小目繁多,琐碎。

▲金陵博物馆藏品?《介休县志》

光绪介休县志

在介休志中,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一部是光绪《介休志》,可是这部县志竟没有被刊行,只有抄本和稿本流传,且民国修志时竟也没有参考这部县志,年出版的《介休志》也仅参考了其4卷本中的2卷。

有学者在研究这部光绪版《介休志》为什么没有刊刻的时候注意到,山西省图书馆藏介休李慎修撰《率性篇》卷上《表孝慰忠记》,其中保存有一篇光绪年间汾州府知府林心北给介休知县吴匡的一封信,信中林心北谈到光绪《介休志》在编撰体例和内容上的一些不妥之处,这封信是光绪十一年吴匡再任介休知县时将一份定稿誊写稿交汾州府知府林心北审核的,林心北看到的稿子是三卷本另加志余一卷,因为信中提到将忠孝节烈放志余的问题。这封林心北驳回吴匡要求审定后刊行光绪《介休志》的信,成为此志没有被刊行并因此沉沦于世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光绪《介休志》抄本,上下册,两卷,藏山西省博物馆。卷首有序文一篇,光绪二年至六年(~)间任介休知县的卢寿昌所撰,光绪五年()三月,山西巡抚曾国荃奏准在省城设山西通志局,并檄令各县开始设局修志。卢于是招集绅耆“广为搜采”,并延请邑人工部郎中李敦愚“撰次成帙”,志凡三卷,志余一卷。叙文末尾有“光绪某年某月署介休县事河间卢寿昌撰”字样,而没有写何时完成此稿。核现存抄本,有地理、建置两卷,缺人物、志余各一卷,非卢叙所言“四卷”,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光绪《介休志》,三卷,志余一卷。清光绪六年稿本,台湾”,清楚地说明台湾现藏有此志的四卷全本。虽然这部书并没有刊刻,但对于开展介休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提供了当时不少人物的生平传记信息,为下一步做细做实地方人物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先生有言:“李敦愚《光绪介休志》有很多难得的独到之处,它满可以作为介休嘉庆志之后民国志之前的一部重要方志,因之,我建议将来可以刊行。”民国介休县志

名称:介休县志

时间:民国19年[]

编者:张赓麟*庭槐董重

民国版《介休县志》介绍资料并不多,只是简单介绍该志详细记录了介休本地的历史、地理、人物、文教、物产等资料。

对于张赓麟,也没有太多的文字资料介绍,据民国版《介休县志》载:“民国十年(年)知事张赓麟在文庙明伦书院设立博物馆,并接管绵山书院的古书籍和征集了一些古物。当时只聘请管理员一人,是为介休有博物馆之始”。*庭槐可以找到的资料就是,其曾任介休县县长。

介休县的人文景观

介休名人

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介休从古至今也是名人辈出,人文荟萃,旧有“三贤故里”之称(春秋时介子推、东汉郭林宗、北宋文彦博)。古有两大将*西汉武卫将*宋昌、隋朝左武卫大将*郭衍。

宋、元、明、清,介休可考的举人、进士达人,可谓学士峥嵘。清代介休考中进士人数达64人,仅次于安邑、平定、阳城,位居山西省第四。

士会:介休最早贤士晋国上卿宰相,春秋时晋国上卿。食邑封在随(今山西介休东南),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最早人物。故亦称随会、随季、,后封范故也称范会、范季。卒谥武,又称随武子、范武子。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年-前年)。晋景公时担任中*将并兼任太傅为晋朝宰相。

宋昌:秦末汉初介休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秦末时期以家吏从高祖起山东,代王中尉。大臣既平诸吕,使人迎代王。郎中令张武等,议皆以为不可信,愿称疾无往。昌独劝王勿疑,于是代王入即帝位,是为文帝。昌以功封庄武侯。宋昌也是河西宋氏之始,扶风宋氏名门望族始祖。

▲东汉末学者郭泰

郭泰:东汉末学者。泰或作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身长八尺,相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列国。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锢事起,被士子誉为“八顾”之一,言能以德行导人。官府召辟,皆不就。他虽褒贬人物,不危言骇论,故不在禁锢之列。后闭门教授,弟子千人。及卒,蔡邕为撰碑文。

郭衍:宇彦文,太原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县)人,隋开国功臣左武卫大将*,曾效命于北周和隋两个朝代,北周时官至上柱国,隋朝时官至左武卫大将*、光禄大夫,是当时较为有名的*事将领。

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介休三大贤士之一,北宋著名宰相,书法家。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宰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减轻人民负担。晚年皈依佛法。

介休名人还有清朝四大才子,他们分别是茹纶常、梁锡玙、董柴、宋廷魁。

茹纶常:字文静,号容斋,清介休县(今介休市)师屯北村人。清朝四大文人,介休县(今介休市)人。其学识宏通,多才多艺,颇有影响,被后人称为“艺林宗匠”,并与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结为“神交”。

梁锡玙:字鲁望,号解轩,介休南靳屯人,清乾隆年间著名经学家、教育家。一生安贫东道,潜心读书,从容治学,勤于文章*事。著作有《易经揆一》、《春秋广义》、《易经补义》等。

董柴:字也愚,号惟园、愚亭。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介休人,著名诗人。曾任安州知州等职。为官期间,勤*爱民,功绩卓著。主要著述有《补恩录》、《半壁山房诗集》、《如兰集》等20余种。

宋廷魁:字其英,介休张良村人,乾隆年间诗人,书画家、戏剧家。曾中举人,未入仕途,专攻文艺创作。主要作品有《竹溪文集》、《雪籁楼》,戏剧《介山记》,《宋了翁先生诗文集》、《鹤鸣集》等,歌颂正直,反对邪恶,借古讽今,即景生情,潇洒动人,风格豪放不羁。擅长绘画,尤精画竹,气势雄秀拔俗,其书法也俏丽动人。

介休是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晋商名门三大财主有曾有执当时金融之牛耳的皇商范家(范毓并),有商号遍布全国、财富显赫的北辛武冀家(冀以酥)和北贾侯家(侯荫昌)。

范毓并:字芝岩,介休张原村人,清康熙、乾隆年间著名皇商。范氏家族早在明代中叶就“市易边城”,为张家口贸易八大家之一。由于对满清贡献财货,久著信义,清世祖入关定鼎后,便召赐为皇商。当时清廷铸钱需要大量铜,范父范三拔请减价包运铜货,经清廷批准,范氏等几家,于康熙三十八年开始进口日铜的中日贸易。

侯荫昌:字古棠,介休北贾人,为平遥“五联”票号东家,经过道光、咸丰、同治几个时期,分庄发展到上海、苏州、北京、天津等50个城市,到光绪年间总资产达七八百万两,为显赫一时之富商巨贾。

冀以酥:介休北辛武村冀氏商业世家第十八世主东,著名的商业大家。其商业活动开始于明代,到清代中叶,已成为晋省知名的商业大户,其商号除在介休、平遥、祁县、太原等地开设外,分庄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济南、襄樊等数十个省、市。主要经营绸缎、布匹、京货、茶叶、典当业、钱庄等。

介休其他历史文化名人

宋酆:东汉末年大臣,祖籍介休,居扶风平陵。东汉末年大臣,汉灵帝第一任皇后宋皇后之父,历仕汉恒帝、灵帝二朝,官至执金吾,封不其乡侯。宋酆生性宽仁,世为著姓。

宋皇后:东汉敬隐皇后,宋皇后,东汉敬隐皇后宋氏。籍贯介休,居扶风平陵人。西汉开国功臣宋昌后裔。她是汉章帝刘炟的贵人、废太子刘庆的生母、汉安帝刘祜的祖母。中国历史上三个宋氏皇后之一。建光元年三月,被孙子刘祜追尊为“敬隐皇后”。

郭崇曾:北魏末年侍中,介休人。资料不详。北魏末年事孝武帝为官,后官至侍中。隋朝左武卫大将*、光禄大夫郭衍之父。

马天来:金代雕塑家、文人,字云章,介休人。官至国史院编修。为人诡怪好异,麻绦草履,沈浮闾里,殊无朝士风,杂学通太玄数,善塑像,虽居官辄为人塑、画。画入神品,百年间无出其右者。作小竹石,潇洒可喜。

张煊:清初铁面之臣。字葆光,介休城内人,明崇祯间进士,自知县擢河南道御史。为大学士陈演所构,遣戍。清顺治元年(),复召河南道御史。顺治八年,因弹劾吏部尚书陈明聂罪恶,又遭吏部尚书谭泰的诬陷,皇帝偏听偏信,将他逮捕入狱绞死。顺治九年谭泰与陈名聂等人结*营私之罪,被皇帝发现,才将谭泰诛杀,将陈名聂下狱治罪。同时下诏为张煊平反昭雪,赠太常寺卿,赐祭葬。

田庄仪:康熙年间诗人,字凤池,又字礼常,号西河女史,清康熙年间诗人。其父田呈瑞,曾任兰州道台。田庄仪自幼秀俊聪颖,淡雅庄肃,不喜铅华,专心致志于学,尤喜文学诗歌,著有《庄镜》集。

王育:清道光年间医学家,介休韩屯村人,为清道光年间人,医学家。著有《脉案》一书,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后经人整理以《醉花窗医案》一书刊行。

薛凤仪:晚清著名诗人、文史学家。薛凤仪(--),字桐威,又字劭云,号芝泉。介休城内人,为晚清至民国初年山西著名诗人、文史学家。曾到太原创办图书馆。

介休名胜

▲介休祆神楼

袄神楼

位于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侧的祆神楼,民间俗称玄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我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

祆神楼的历史久远,目前已无法看到创建碑记,但据史分析,介休祆神楼和庙当是唐宋间创建的。最迟不会晚于宋仁宗庆历七年()至至和二年()之间。

祆神楼虽历代屡经维修或改建,但在维修改建中保持了原来的建筑结构,也保留了原来檩、梁、椽、柱和插扉、斗拱等雕刻图案,现在仍不难找到祆教和祆祠文化的遗迹。

▲介休源神庙

源神庙

源神庙坐落在介休城东南12公里的洪山镇洪山村,位于狐岐山麓,海拔九百多米,是绵山向东北延续的一条支脉。庙前有北魏《水经注》中提到的古桐泉水,也叫“洪山泉”,俗名“源神池”,源神庙即由此而得名。该庙始建年代不详,但建造精美,被誉为“华宫”。据庙内现存宋大中祥符元年()碑记载:“至道三年()重建,元至元二年()、明洪武十八年()均作过重修,总占地面积平方米。

庙内现存建筑格局完备,从北向南依次为牌坊、过殿、戏楼、东西配殿、正殿、东西偏殿及子孙殿。牌坊为一*琉璃顶木构坊,上有“有本者如是”五个金字,相传为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所书。背面“溥博渊泉”四个楷书大字,为明代万历年间知县王一魁手迹。正院明间高悬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张颔先生所篆书“胜水灵源”四个篆字。

庙内现存历代碑碣21通。碑文记述着源泉水及庙殿之历史,同时还有宋代洪山瓷窑烧造情况,是研究宋代瓷窑不可多得的资料。该庙年维修后,院内古柏参天,环境清幽,殿宇、彩塑齐全,为介休市的一处重要旅游风景区。年6月,山西省人民*府公布为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休文公祠

文公祠

文公祠是介休三贤之一、北宋名相文彦博的祠堂,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清康熙版《介休县志》舆地图中,于三结义庙西边标有“文祠堂”,为目前所见最早记载,年在原址修缮复原。建筑群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坐落大门、享堂、寝堂。建筑面积平方米。

▲介休太和岩牌楼

太和岩牌楼

太和岩牌楼为原真武庙(已毁)门前牌楼,位于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据牌楼题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造。该牌楼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式,建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上,宽5米,高4.5米,歇山*琉璃瓦顶。通体由*、绿、蓝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檐、枋下悬“太和岩”、“紫极腾飞”、“无上道”、“众妙门”、“天枢真宰”匾额。

此建筑绚丽华贵、庄重典雅,其通身包砌之琉璃图案无一雷同,色泽鲜丽,造型传神,运用了仿线刻、仿高浮雕和透雕多种表现形式,体现出写实、写意、明暗、远近透视各种表现手法。牌坊饰件的内容丰富而生动,无论龙纹瑞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或楹联匾额,尤且是文字措辞,既有道教的隐喻,更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美好祈愿的内涵。充分体现出古人超凡的智慧和才能,是我国琉璃艺术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典型佳作,在中华古代琉璃建筑中独树一帜,堪称文物瑰宝。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

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介休市城内东大街,据庙碑记载:“创始洪武中(—年)”。明弘治八年(年)修复,后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年)至隆庆四年(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清雍正二年(1年)、嘉庆十九年(年)也有过修葺。占地面积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仪门、戏台、献殿、正殿、后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及东西垛殿。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和近年复原建筑。

整座庙宇建筑高大宏伟,造型奇特。庙内现存大明弘治八年(1年)、隆庆六年(年)及大清雍正二年(年)、嘉庆十九年(年)等重修碑10通。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休后土庙

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北关街道办事处北大街社区庙底街99号,为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全真道教古建筑群,包括后土庙、真武庙、三官祠、三清观、娘娘庙、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八座庙宇,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群始建年代当以后土庙最为久远,据庙碑记载,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元年()、梁武帝大同二年()皆重修,宋仁宗皇佑元年()敕修,元大德七年()毁于地震,延佑五年()复建,明洪武、正德多次重修,清道光十五年()补葺。据文献、碑刻记载,后土庙从元代开始,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进行大规模扩建,到清雍正八年()新建土神庙后,后土庙古建群的庙建格局基本形成,即八座庙宇纵横交错、交错重叠。

庙内所有建筑的屋顶全用琉璃瓦及琉璃艺术部件覆盖,除后土大殿一组用*色外,其余皆为*、绿、蓝、白、赭等五彩制成,这些琉璃制品多为清代重葺时更换,三清楼上至今还保留个别宋代瓦件,被誉为“三晋琉璃艺术博物馆”。殿内千余尊“万圣朝元”明代彩塑,承袭宋元丰韵,是至今国内发现的罕见的道教彩塑艺术之宝库。

▲介休绵山

绵山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而闻名。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6米,相对高度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在绵山绵山风景名胜区建筑群体中宗教建筑有殿庙、宫观;园林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廊、榭、牌楼;古留遗迹建筑有古营门、城池、营寨等,可为古建筑博物院(园)。绵山风景名胜区有14个大景点,余处小景点。人文景观:龙头寺、大罗宫、蜂房泉、一斗泉、抱腹岩、介公岭等;自然景观: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等。

▲介休秦柏

秦柏

秦柏位于介休市西南15公里处的西欢村柏树岭,相传为秦初植种,距今有多年的历史。树根部围长16.7米,树冠高16米,主杆高2.6米,距离地面1.5米处的树围11.8米,之上分有10各树杈。每个枝杈平均周长3.1米,最粗一枝周长4.75米。现仍枝繁叶茂,常青永翠,树荫覆盖面积近平方米。秦柏比陕西*陵轩辕柏(树围10米)粗了1.8米,其周长围全国柏树之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有“华夏第一柏”之美誉。

▲介休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位于晋中盆地南端,处太行山支脉绵山北麓介休市龙凤镇境内,占地10万平方米,海拔米。古堡地属丘陵,南依绵山,有两条向外的通道,西、北、东三面为沟地,呈东西矩长,北部凸出,沟壑险阻,偏僻险要,堪为兵家守备筑垒之地。堡内现存有可罕庙、空王佛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庙、真武庙、关帝庙等宋、元、明、清陆续建筑的十数处庙堂建筑和数十座具有晋中山地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堡中地下满布立体三层,攻、防、退、守、藏功能设施齐全的古地道。堡南门楼*事信号灯(旗)杆石基座、供奉刘武周塑像之可罕庙、西南古校场、备守的巷门楼、更房、利行的“马道石”坡街等历史遗存,使这座古堡颇具古代*事设防意义。堡内还有琉璃碑、泥铁像、双龙碾、槐抱柳、窑湾沟、藏凤桥、金代古墓等众多地上地下文物景观和遗存。张壁古堡历史悠久,集*事、农耕、商作、民族、宗教、民居、民俗等历史文化内涵为一体,是国内幸存的具有独特山村景观和多层次多文化特点的古*防壁垒遗迹。年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壁古堡的整体是一个东西长米、南北长米的扁长方形,地势南高北低。古堡内一条呈S形、长米、宽4米的红石主街贯穿南北,将整个村子规整地划分为东西两半,临街两侧便是高墙、店铺、民房等古建筑物,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据碑记,古堡的街道原来是乱石铺面,清道光五年,村民集资两白银,用红条石铺筑成现在规整的街面。红条石的安装纵横交错,中间的三道呈纵向,左右两侧为横向。整条街道犹如一条欲腾空而起的龙身,南堡门门拱上的石雕汲水兽像是昂起的龙头,组合起来就是一幅形象生动的龙抬头画面。一百八十年过去了,张壁人精心改建的红石街历经雨水冲刷、人畜磨砺,红色石面显得古色古香,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成为体现张壁原始风貌的标志物之一,是张壁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也是张壁旅游区的重要人文景观。

▲介休回銮寺

回銮寺

回銮寺是佛教胜地绵山的一座禅寺,处绵山西麓通道兴地村之西。寺北依村舍所在之丘坡,寺南为一片平野,环境清幽、旷心怡人。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銮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七千余平米,现存建筑有山门院、大殿院和后院,共三个院落,由南至北递高而建,中轴对称布局。

回銮寺是宋元时期古建筑艺术的宝库,它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宋元建筑原始构件和营造法实例信息。其大雄宝殿是国内罕见之珍贵的元代古建筑遗存。是极具文化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历史载体。

该寺系初唐“与陕府蜀川天下三处同名寺貌”的著名古寺之一。其寺名因唐太宗李世民于绵山礼佛不遇而至此回銮得名。千余年来,与绵山佛教文化同存共荣,历经沧桑,虽之残迹斑斑,但其建筑依然不失古朴、凝重、雄浑,无论于殿之梁架结构营造,或粗狂简约之用材无不体现出所属时代的原始风貌。尤其是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过殿和垛殿、明王殿等现存建筑,较好的保存了宋元明清以来各代建筑的原始营造实例,堪为古建筑艺术的珍贵载体。

介休民俗

▲寒食节

寒食节与清明节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禁火节,后来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相传,介子推曾辅佐晋公子重耳-列国,割股奉君。十六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晋文公遍封群臣,独忘介子推。介子推功不言禄,偕母隐居故乡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烧山,介子推不愿出山,抱树焚身而死,于是晋文公葬其尸于绵山,改山名为介山,并下令介子推亡日禁火寒食。民间为纪念介子推,自觉遵守这一规定。我国古代文献及大量文学作品对此都有记述。寒食节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融入民间关于介子推的地方风物传说和寒食节习俗,最终在唐宋之际,三节合流,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包括寒食习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介休清明习俗主要包括:禁烟、吃冷食、祭祀、扫墓、插柳、踏春、踢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赏花、咏诗等一系列传统活动,以及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圈、扫房顶、唱大戏、文化交流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集体记忆的集中体现。寒食节所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饮食民俗

▲介休八大碗(来源:介休发布)

十里乡俗不同。这里略述介休饮食习俗。介休人不用早餐,一天只吃两顿饭。民谚有云:“晌午金皇后,后晌一六九”——— 金皇后和一六九是玉米和高粱的品种———就是说,晌午饭吃玉米面窝头,后晌饭吃红面剔尖。不过,这只是旧时人们的企盼。当地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高粱,人们大多把高粱加点*豆磨碎,吃红面窝头。直到解放后,大面积种植玉米,才每天晌午吃上了金皇后!

旧时没有电灯照明,后晌饭一准在掌灯之前。吃罢后晌饭要到次日中午,间隔时间过长。过去的生存条件,不可能有丰盈的饭食,体力消耗需要补充,所以,下地的、上学的,都要携带点干粮。上世纪50年代倡导一日三餐,也只限于机关、学校,从那时起,城镇街头有了早餐摊点。不过,当地人大多是买个烧饼,带到班上垫补一下。直到如今,许多人家依旧早晨不开火;农家子弟在寄宿学校读书,下了早操直接进教室而不去食堂,他们已习惯了。只不过现时小食品充斥于市,方便多了。三样调和

介休人吃面食,离不开三样调和:盐、醋、麻角子。

味是一把盐。过去,人们生活清苦,捞上一碗面,菜肴简单,格外寡淡,只好加点盐。现在人们生活大大改观,有各种各样的菜肴,还是要调点盐,习惯了!说老醯儿嗜醋如命,一点儿也不夸张。每年深秋,几乎家家要用芥菜做一缸酸菜,可用来拌面。酸味不是醋香,还是要调一勺醋。

介休人称辣为麻,麻角子就是辣椒面。许多人家有专备的铁制器具,形如捣蒜钵钵,个头稍大。把干红辣椒上火烘焙至酥脆,研成粉末备用。介休人吃辣椒不亚于湖南人、四川人,一碗白面条简直要“染”成红色。

平时家中来客,须四盘菜招待才能显示热情和隆重。这四盘菜可丰可俭,却也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冬天待客,夹一盘芥辣丝,把猪头肉切成薄片,满盘覆盖。如果日子过得紧巴,来一盘虾酱炒豆腐,也算动了荤腥。这是旧话。如今待客,哪怕是吃顿便饭也是盘盘碟碟,不再为拼凑四盘菜而费心。

介休特产

▲介休贯馅糖(来源:史志山西)

美食:贯馅糖

介休贯馅糖是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的特产。“贯馅糖”又称“灌馅糖”,介休贯馅糖是具有多年历史的名食品,是糠粞、清红丝,核桃仁、绵白糖、桂花、玫瑰、芝麻作成的。介休贯馅糖是介休“八珍”中的一珍,用料考究,鲜香可口,脆硬有度,甜而不腻,尤其是外面的那层芝麻,咬上一口便唇齿留香。这是一款很适合送人的小吃,或者放在家里当作零食也是不错,它营养丰富,还能润肺化痰,补脑养肾呢,是老少男女都喜欢的一款零食。

▲介休油花花(来源:介休发布)

美食:油花花

油花花是介休特有的迎新年习俗,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做一些用于招待客人。花花的面主要是白面,加入滚熟的麻油,为的是炸出来香脆;融入白糖、蜂蜜,为的是味道香甜;再打入几颗鸡蛋,为的是吃起来香酥。面需和得软硬适中,表面抹一层油,盖严,置于温暖处饧(醒)半个钟头。用擀面杖擀成条条形状,对折,切成手掌宽的块块;在对折的小块上,均匀地切六刀或八刀;然后将对折的两端沾捏在一起,平放在案板上,左一扭、右一扭,上四环、下四环,一朵面花便魔术般地出现了,然后就可以放入油锅,炸至金*色。

▲介休蘸片子(来源:网络)

美食:蘸片子

蘸片子,介休当地叫蘸片则,方言发音的问题,不同于山西的其他面食,蘸片子只出在山西介休。蘸片则是将各种面擀成面片,下入水中煮熟,装入盆中。吃的时候先将调料调配在碗里,夹面片到碗里蘸食,故曰——蘸片子。面有四种,白面、红面、豆面、菠菜面,装盆的汤海可以喝,干的稀的一大盆,连晚饭都不用吃了。

▲介休*酒(来源:网络)

*酒

中国最好最贵的*酒曾经在介休,介休失去的可能是一个可以比肩汾酒茅台的酒类品牌。大多介休人已经不知道,介休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无比辉煌的酒类品牌,咸亨涌*酒。

咸亨涌*酒,清朝咸丰年间创于山西介休义安村,兴盛于清晚期和民国初期,据介休县志记载,曾于民国18年(公元年)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民国初年曾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十二个国家。介休八珍中的*酒,就是咸亨涌*酒。

参考资料:

中国地方志-12-20:清光绪《介休志》稿本未刊行原因初探李豫李雪梅

文史月刊.,(05):《光绪介休志》刍谈冀成武

史志山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