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扶风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徐毅萌西北游记 [复制链接]

1#
十一月月末,笔者与中文系谢蒙恩,以及社会系和中文系两位友人陈亦琪、吴宛谕,飞往兰州中川机场,自兰州,经由天水、宝鸡,沿渭河谷地至扶风县法门寺、周原考古工地与考古系刘丰源及其室友汇合,并一同参访乾陵,而后自咸阳返京,外出共计5日,而刘博则折返考古基地,继续完成考古实习课程。兰州中川机场距市区距离类似于大兴机场至燕园,车过兰州新区,鲜有人烟,而显萧条非常。城市沿*河谷地建设,愈是临近*河,沿途市街也逾热络繁华。访问百年铁桥后,我同亦琪探索城北的菜场、市集,老谢则与友人参观甘肃省博。不得不感慨,亦琪很可能比起我会成为更好的社会学家,她探索地方的敏锐度和胆量都有胜于我,随意沿街进入面食店、理发店,在室内边聊天边取暖,能够以这种人与人接触的方式进入陌生的城市。兰州街头偶遇兰州中山桥次日自兰州向中原方向出发,宝兰客运专线桥隧比例达到线路全长的92.5%,不同于陇海既有线沿着河谷蜿蜒行进,高铁以隧道的方式穿越湿陷性*土山区,隧道与隧道之间,地表景观闪过。高铁之于普铁,也体会到时空压缩,甚至是有些无趣——当然这样的体验与评述正如过往蒸汽火车刚刚来到人类社会时,给人们带来关于时间、速度、距离上全新的体验,感受到不同于既往马车的大地飞快的移动。一个多小时后,抵达天水,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昨夜夜雪的雪花,在背阴处尚未消融。汉武帝时期,分陇西郡设天水郡,此地得名天水;西晋时设秦州,故天水亦有“秦州”之名。天水普速、高铁车站均位于麦积区,向东南方向约60公里即为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是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年,作为丝路沿线重要的遗产景观,登录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麦积山石窟窟龛开凿于高20到80米,宽约米的垂直崖面上,现存个石窟。我们需要通过栈道的方式上山,一边紧贴垂直的山体,而栈道正层层悬空架设。初登石窟群,由衷感慨古人技艺之精、用功之深。现在的麦积山大体分为东、西两崖,这是由于开元年间的地震,使得自5窟、44窟以西,窟、窟以东之间的大部分洞窟被完全震落毁坏,形成一大片空白地区,故而洞窟群被分为东西两大区域。麦积山西窟

瑞历寺与麦积山

在宋代编撰的《方舆胜览》中记载“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同时也有现存的山崖间题记有云麦积山石窟“始于姚秦,成于元魏”,抑或是瑞应寺宋碑中记载“东晋起迹”,可以大致确定麦积山最初开凿的时间点,然而也有学者对照现存遗迹,提出其最早的洞窟始于后秦和北魏两种看法。更确定的是,麦积山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北魏到隋这数百年间。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国号为魏,其后的北朝时期,虽有战乱,但浓重的佛教氛围,使寺庙建筑成为最主要的建筑景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也都焚香供佛、开窟造像,这一段时间成为造像颇具生命力的时期。麦积山偏安西北,虽未有帝王垂青,但由于其山形奇特,景观清幽,仍有不少百姓官吏将其视为供佛的绝佳之地,捐资开凿洞窟。因为开窟造像的人群不同,因此也不同于皇家造像雍容典雅的特点,雕塑和壁画风格都更为世俗化。北魏开凿的洞窟超过九十个,数量接近现有总数的一半。北魏时代的塑像还保留着印度初传中国时佛像原有的形象,犍陀罗式的衣纹紧密而流利,面目清俊。西魏时因袭前制,再修窟龛。北周时的修凿,使麦积石窟达到顶峰,然而北周建德三年(年)有过大规模灭佛运动,佛寺佛窟营造活动停止,但麦积山石窟造像未遭破坏,僧人在还俗之前还将一些石刻佛像迁藏于更高层的洞窟中。唐开元年间的地震,被视为不祥之兆,此后僧人散尽,香火衰落;此后秦州位于吐蕃与唐王朝边界变动的前线,营造更是停滞。北宋时期,天水再成东西交通之地,此时“圣像瞰危”,虽未开凿洞窟,大量重修了洞窟与塑像,比如3窟千佛廊、4窟散花楼、13窟东崖大佛、98窟西崖大佛等等,重修的造像带有典型的宋代特征,其面庞丰润,宽额丰颐,端庄慈祥。北朝、隋唐、宋代各有特色,行走于栈道石窟之间,大多可以分辨。

北朝造像

东崖大佛民国30年冯国瑞先生以“对证古本”的方式寻找估计、抄录碑文,来到麦积石窟考察。当时寺院中仅有两名僧人,山体栈道多有坍塌,残窟败龛,往日盛景不再。在初步考察后,冯先生写下煌煌《麦积山石窟志》,记录珍贵的石刻、造像,从此麦积石窟享誉于世,这是“重新发现麦积山”的开始。此后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调查,包括年常书鸿先生带领的西北考察团以及年吴作人先生带领的中央勘察团,组成人员多美术工作者,从美术史角度对造像和壁画进行考察和临摹;进入70年代至80年代,开始进一步对山崖崖体加固,此后考古与文保工作持续推进。我们进入麦积山下,从东崖一侧进入,从中区上山至东崖大佛脚下,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左右两侧分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与宋代重修,仍有北朝造像遗韵。而后过第9窟中七佛阁,上至3窟千佛洞,而至崖顶的4窟散花阁、5窟牛几室。散花阁在石窟群中属极壮观的一个,依山而建于北周,七间八柱的宫殿式洞窟,每龛内供一佛,共七佛。同样由于开元年间地震破坏,现存的窟龛内外的塑像多经北宋时重修,在洞窟两侧各塑金刚力士,双目怒张,刚健威猛。同时在佛龛上方,留有北周时的飞天壁画,弹奏乐器,两两对飞。过天桥后经窟下山,观西崖诸窟。据说国庆期间为分流人群,特开另一条游览线路,走中区较低的石窟,可以观赏43、44、78等多个特窟,比起日常昂贵的特窟开窟费用,实为巨大的福利。

力士造像

散花阁

散花阁造像次日,沿着渭河谷地东去中原前,我们一行前往天水市区。天水城区有多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胡氏古民居建筑、玉泉观、后街清真寺、伏羲庙、纪信祠等地。时间有限,寒意逼人,我们仅是短暂逗留,参访胡氏民居与伏羲庙两地。胡氏民居系胡来缙营建于明万历年间,院落众多,厢房为天水本地的一坡水样式。经历近现代动荡,在世纪初已是杂院,胡家后人仅居住在其中一个院落中。胡氏后人与文保部门接洽,地方*府进行拆迁和规划,将这一处民居加以修缮。参访时可见院落形制清晰,虽展厅内陈列明清家具多从外购得或本地收购,老建筑的垂花门、庭楼、彩画、梁架结构等均可清晰可见,保存完好,也可见明清匾额。伏羲庙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四进四院,院落层层相套,有古木伫立,幽深宏阔,存有牌坊、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等十余座古建筑。在伏羲庙西侧有天水博物馆,展品布置也颇为用心。

胡氏民居的皮影戏

伏羲庙

寒冷是在甘肃留下的非常具身的记忆。尽管天水未有兰州般严寒,在城区室外行走,也被冻得怀疑人生。从胡氏民居走出,行至一处回族聚居的街市,见到正在升腾着热气的甜粽子、羊肉包子,都毫无抵御能力,通过企图通过进食的方式恢复一些体温。这样的寒冷随着越近中原而稍有好转。而至宝鸡之后,我们一行前往青铜器博物馆,感慨大家都缺乏太多文物知识,参访过程也是在进行“识字”活动;直到遇到刘博,一同参访周原博物馆时,方才对青铜器与宝鸡出土的窖藏有了更多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乘在计程车上路过宝鸡站铁道北侧文化路,见到几家旧书店的招牌。晚餐过后探访,两家书店开在居民楼底层,可惜已经大门紧闭。再次亦琪比我会“进入田野”得多,当即拨打写在门上的电话,一番寒暄后让老板赶来开门。与人搭讪的能力恐也是性情禀赋,我也是勉勉强强做过些调研,要是独自遇到这种情景可能也会怯场,就此错过吧。自己在掏旧书上还是十足的门外汉,对古籍、版本学更是一窍不通,看着京大学人所著的《京都古书店风景》,到了京都也看不出名堂,也误入过釜山宝水洞书店街,最后也就购得古早的《国家地理》杂志。书店面积虽小,尚有不少藏书。据老板称以前还是有些古籍,港台书也多,现在已不太景气;前不久,最后一本联经版高氏所著的《灵山》刚刚售出。挑选老谢比起我们就娴熟得多,暗自感慨果然是中文系出身,做文史研究的到底跟我们的工作方式不同。一排书架上寻到不少八十年代气功热时出版的各类书籍杂志,惊呼这些都可作史料。不过可作史料到底也是不稀奇,能成为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则需要寻觅的功夫。老谢寻寻觅觅,竟购得40余册,邮寄至故乡江西,在假期里研究所用;我发现一本年纪念周总理的《天安门诗抄》,四年前曾改编排演过话剧《于无声处》,可寻得一册40多年前的诗抄,也终算留个纪念了。我们在第四日晨从宝鸡站出发,乘坐S25K车底运行T次双层列车至杨陵车站,与刘博汇合,一同前往扶风,由这位更专业的人士,带着我们摸索古迹。作者:徐毅萌

社会学系级本科生。

思想与社会项目级学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