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扶风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煮史记27 [复制链接]

1#

水煮史记(27)

从《容斋随笔》的《史记世次》一则说起(下)

不过,古公大唱《征服》,比有些歌星开个演唱会效果还要好,因为,全部周人和幽人等相与部落,二话没说,全票通过,古公,你是全周人的部落领路人,你说如何办,就如何办。

古公要的就是这种群情一致,他继续说,咱们是农夫,面朝*土背朝天,庄稼就是我们的命。拚武力,咱们拚不过戎狄,那是一群玩刀的祖宗。

如何办呢?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咱们迁都,不跟这些强人,正面冲突了,他们想收保护费,我们闪了,人毛都没有一根,他收个铲铲,大家议议,是不是这个理呢?全体点头,又一次全票通过,是这个理啊,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自已没吃几天舒心饭,戎狄一来,都上供了,这哪有天理,听古老大的,没错,迁都就迁都。

民众嘛,并非随时都是眼睛雪亮的,更何况,古公这一招,很私密,很隐晦,就像李义山的《无题》诗,谁能真正解其用意呢?周人,连同豳人等,在古公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的感召下,决定背井离乡,生死相随古公。

他们离开了庆节时期的国都幽,涉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拖儿带女,最后,才艰辛地脱离了戎狄的势力范围,到达了他们的理想高地,岐山下的周原。记住周原吧,这是历史有情的选择,特别是周人,必须要感谢这块乐土。

因为,周人最后能开创出天一般大的事业,和八百年悠悠的历史岁月,全赖古公眼光独到的周原选址,以及这一次看似无奈却大有战略转移的迁都之举,息息相关。这和红*从井冈山,虽历经了二万五里长征,一到陕北,又开了新一局面,多么的相似。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要不放弃理想与信念,什么事,不能做到呢?古公这一群农夫,就是很好的例子。

周原是周人的祖脉,那么,这块风水宝地,在何处呢?咱不盗墓,科普一把吧,就在现在的岐山、扶风两县,并且屡有青铜器出土,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梁其鼎、格伯簋等,皆是在这里出土的,是有名的青铜器之乡,这也从侧面佐证的迁兄所写的《史记》,真没戏说,是值得后人深信的。

古公从幽迁徙到周原后,由于没有了戎狄的威胁,周人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建立城邑,设置官吏,改变戎狄风俗,开垦荒山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并且定居下来,很快,这群农夫,就升级了,是一方小诸侯了,并且还得到了商王朝认可了呢。

这不是书生乱说,史记上虽然没有记之,另一部值得相信的史书《竹书纪年》,却说得清楚。书上说,“(商王)武乙六年,邠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看看,商武乙时期,古公已得到官方认可,当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没文王时期牛,是一方伯,但小诸侯也是诸侯,麻雀虽小,已肝胆具全,不可小看了。

古公很认同这片发祥地,因地处周原,故姬姓从此称周人,定国号为周,一个国家的雏形,正在形成呢。与盘庚迁都一样,古公也没有料到,这样的一次群体性暴走,对于周人而言,那么的具有反转的重大意义。

历史就是那么的无可预见,不听商量,这,才是历史的迷人处呢,我想!

殷人在武乙时期,已在慢慢地走下坡路,而周人却在一步一步地崛起,另一场变天的革命,正在悄悄酝酿。

风险是什么?曹操在魏呼风唤雨时,司马老儿,已在曹营了;唐明皇在做开元盛世的大梦时,安禄山已在城头变幻大王旗了;溥仪还在故宫的龙床上画地图时,孙中山已经很“大炮”了。风险,就像空气,令人摸不到,嗅不着,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到底会发生什么?周人所上演的八百年大戏,刚打开场锣呢,咱们慢慢看!

END

点下在看,你最好看

狂妃日记

心随意动,我说你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