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我生活中宝贵的精神食粮,每当饭后茶余,我都会听上一段秦腔,借以醒神振气,养精阔胸。
??其实我与秦腔的缘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求学与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记得14岁时,我在青龙小学上五年级。那年青龙庙的农历七月十五,首次为索姑圣母做生日,邀请杨凌公社的剧团前来助兴演出。青龙古会有八个分社,属下的五泉,曹家分社的剧团正在创建阶段,主动要求前来排练演出。因而青龙庙连续唱了十天大戏。当时的学校前半天上课,后半天放假。年少懵懂的我,每天吃过午饭后就游荡到戏台下,装模作样地当起了观众。农历七月,正是农闲时间。青龙八社的闲散村民几乎全都齐聚在戏台下看戏。俗话说看戏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戏中的情节我虽然看不明白,但从台下观众的交谈与神态中了解了大概。我与剧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哭泣。我觉得我就是戏中的人物。我的秦腔情结就是从那时朦朦胧胧地根植于幼小的心中。
??秦腔情结在积淀与强化中也曾发生过动摇与摆动,这并非来自于外部的原因,恰恰却与秦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我像往常一样沿着渠道向青龙庙走去。渠道两旁盛开的野花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浓绿的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响声,栖息在高枝上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田里的玉米挂着红线,如同威武的战士在守卫着自己美丽的家园。我哼着小曲来到了戏院,院子里已经是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早已摆开了摊子。我买了三毛钱一包的葵花籽,边嗑瓜子边来到了戏报前,才知演出的是历史剧《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剧作,作品讲述了贫家女子窦娥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草菅人命的罪恶。当舞台中的窦娥发出呼天抢地的呐喊时,我的心似乎在流血。我对窦娥的命运而同情,更对楚州太守桃兀的昏庸而憎恨。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走回家的,可我的泪水似乎就没有流完。《窦娥冤》完全颠覆了我对秦腔的认识。令我钟爱的秦腔不但能给人带来欢乐,也能带来无尽的痛苦。我内心默默地暗下决心:自此之后再不看戏。
??誓虽立下,然而根植的情结并未泯灭,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弱小的火苗一般在慢慢地升腾燎原。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邻村又演大戏。那悠扬的乐曲时刻拨动着我摇摆不定的心弦,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飘着麻花酥香的舞台下。课本内容的枯燥无味与戏台中的热闹花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终于促使我在无人注视的课间,溜出了大门,朝着锣鼓喧天的戏台进发了。白色,*色,红色的菊花在蜿蜒的小道旁盛开着,勤劳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喜鹊渣渣地叫着,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散发出诱人的芳香。然而这迷人的画面无法阻挡我前进的步伐,虽然我知道自己的身份夹杂在人流之中是多么的不协调,甚至让人觉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然而为了满足自己对久违秦腔的渴望,我的步伐还是如此的坚定,内心可谓是义无反顾。到了戏台下,戏早已开演。演出的是历史剧《屠夫状元》。《屠夫状元》讲的是屠夫胡三与官宦子弟*金龙的故事。*金龙上京赶考,途中饿昏在雪地。胡三偶遇,半条猪耳朵救了*金龙。*金龙感激胡三的救命之恩,虽与胡三结为异姓兄弟。后*金龙高中,却认贼作父,将前来相认的胡三赶出了营帐。后胡三因献宝珠有功,被封为屠夫状元,并依仗手持的上方宝剑,剪灭了奸*,肃清了朝纲。舞台上胡三夸官的演唱,可谓是全剧的精华。那欢快的乐曲,如同美酒一样沁人心扉。我不由得叫起好來。那久已移去的秦腔情结,瞬间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生根,发芽,成长,升腾。我觉得虽然逃避了一堂学校的文化教育课,却获得了最宝贵的现实德育教育课。这就是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全报。
??直至上了大学,我才对秦腔这个剧种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它既与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闽剧,粤剧,*梅戏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这些剧种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京剧为代表的八大剧种,号称是我国的国粹,他们的唱腔委婉细腻,柔和优美,如涓涓细流在润化着人们的心灵。可秦腔就不同,秦腔的唱腔高亢嘹亮,粗犷奔放,如同刮起的强劲的西北风,让人无法抗拒。毕业联欢晚会上,同学们尽情地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诗词朗诵、小品相声、红歌串烧、舞蹈走秀,动人的表演一次次把晚会推向了高潮。轮到我时,我就吼了秦腔《三对面》中一段包拯的唱腔,同学们叫好声不绝于耳。自此我对秦腔的喜爱更加强烈。我自然地将学习到的许多文学理论,移植欣赏秦腔,因而评谈起来也有了理论支撑,从而更加让人信服。我认为艺术是相同的,评价艺术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出发,而应该遵循艺术的特有规律。戏剧的美,就在于逼真地反映了一个特有的时代,就在于形象地塑造了生活中的人物,就在于引导生活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我改变了往常以自己的好恶评价秦腔的陋习,因为我知道了戏剧本身就分为喜剧和悲剧。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是把有意义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喜剧则是把无意义的事物撕破给人看。”而往往给人们心灵带来撞击与震撼的倒不是大团圆结局的喜剧,恰恰却是把许多美好事物毁灭了的悲剧。出于对秦腔的钟爱,我又涉猎了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剧作。莎士比亚一生创作剧本无数,可影响最大的却是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四大悲剧。其中剧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后花园的经典式“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独白我记忆犹新,如今回味起来仍觉得余音绕梁。《哈姆雷特》的结局可谓悲惨至极,几乎剧中的主要人物全都毁灭了:一直深爱着哈姆雷特的单纯姑娘奥菲莉娅因父亲被情人哈姆雷特刺死而精神崩溃不幸落水而死,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也就是哈姆雷特的好友,为了替父报仇,因受贪婪权力的国王克劳狄斯挑唆而与哈姆雷特决斗,结果双方误中剑*而亡。哈姆雷特的母亲,也就是王后,也误饮*酒而死。夺得了兄长王位的克劳狄斯也中了剑*而亡。可大家就是大家,一个王朝毁灭了,但远处海洋上的炮声,则预示了另一个王朝的诞生。而这个王朝将带领丹麦人民走上爱好和平,远离战争,厌恶权力,荡除罪恶的康庄大道。我觉得我们秦腔中也有《哈姆雷特》,关汉卿的《窦娥冤》,根据鲁迅先生改编的《祝福》,就是秦腔版的《哈姆雷特》。虽然后二者的广度与深度远远不及前者,但作品的构思却与前者有同工之妙。一着揭露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昏聩与贪婪,一者暴露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二者都是通过妇女的不幸命运,控诉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但从她们的歇斯底里的呐喊声中,我不由得体会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却是永恒的。
??其实我们生活就是一部永恒的大戏。剧作家创作的剧本之所以完美,就在于生活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二十世纪初期,英国人斯科特与挪威人阿蒙森在南极大陆展开了一场令人动容的竞赛,虽然阿蒙森赢得了胜利,但斯科特却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敬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发挥了自己天才的想象,用纪实的手法写出了报告文学《伟大的悲剧》。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内心受到的震撼远比任何秦腔所带来的冲击还要强烈。我所感动的是,奥茨为了不给探险队带来拖累,勇敢地走向了死亡;威尔逊博士用冻掉脚趾的脚板拖着采集来的沉重的样品在荒原上艰难地前行;斯科特在临终时遗言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怨言,而是希望用献身探险的精神来鼓舞更多的英国人。这种高尚的境界又是我们那个人能做到?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在不可能战胜的困难面前倒下了,可他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这就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悲剧。这种现实生活中的剧作,是任何剧本也无法代替的。同样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伟大人物。郭秀明是铜川惠家沟村的赤脚医生,为了全村能够脱贫,他毅然烧掉了欠款,当上了大队的*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社员修公路,建学校,绿化山林。惠家沟村的山绿了,水清了,社员富了,可我们的好书记却累到在自己的岗位上。陕西戏曲院根据郭秀明的动人事迹,创作了剧本《郭秀明》。剧本问世以后,在全省公演,剧院几乎场场爆满。丁良生用他高亢雄厚的唱腔,同时又夹杂着略带沙哑忧伤的咏叹,逼真地再现了郭秀明壮志未酬遗恨终生的内心世界。这种舍小家而为大家的情怀,正是在新时代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我被郭秀明的崇高人格所折服,我为郭秀明的开阔胸怀而敬佩。我认为《郭秀明》是宣扬社会正能量的旗帜,剧本就应该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并且引导生活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秦腔《郭秀明》正是应时代而生,并且为飞速发展的时代而服务。
??自此之后,我喜爱秦腔的热度有增无减,听秦腔几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道大餐。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我百看不厌。附近村镇逢集结会,我都要到戏台下溜达溜达。有时并非是为了看戏,而是对秦腔的钟爱养成的嗜好牵引的不自觉的行动。虽然我知道,现在秦腔已经淡出了现代人的文化视野,青年人钟爱的是流行歌曲,时尚舞蹈,现代走秀,对欣赏秦腔已经失去了兴趣。可我坚信,随着*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的加大,古老的秦腔一定会重新焕发旺盛的生机,走向繁荣,再次响彻神州大地。陕西扶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