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以来,夫妇关系就是一个组成社会的一种重要基本关系。而我们中国,从周代开始有了礼法以来,一直也对此极为重视。古人把当时人们的社会关系统称为五伦,而夫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伦。
夫妻关系是任何时代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组成一环,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自然对它有着很多的寄托、梦想和期望,甚至规范。还诞生出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
其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叫举案齐眉,这个故事就记载于《后汉书·梁鸿传》中,今天的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道尽世间婚姻美好的象征,意思是夫妻互敬互爱,历代无数文人也为之歌颂、追捧。
其实,如果你细细解读下这个故事,上述的全是胡说八道,无数吹捧的背后,是历代男权社会的那种男人私欲的集体体现,而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满满的全是女主角内心的心酸和命运的悲哀。
在上千年的封建礼教传统下,在旧时文人眼里,最理想的夫妻关系就是相敬如宾,具体的表现就是这个所谓的举案齐眉。我们来看看这个举动和来分析下这个动作。举案齐眉源至《后汉书·梁鸿传》,其中关于这段的记载是: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举案齐眉,就是这位妻子给丈夫奉上食物的时候,非常恭敬,恭敬到了甚至将食盘举到了自己眉毛的高度。
当然,夫妻之道,某些时候相互之间确实理应尊敬。可是送个食物时都送到将食盘举到与眉毛平齐的程度,怎么看怎么都不是正常的相敬之道了,怎么论也都论不上正常的礼节了,反倒更像是给神位上供,或者奴婢伺候主人的行为了,是一种完全表示身份不平等而卑服的举止了。
我们知道,旧时文人眼中所谓的相敬如宾行为应该指的是夫妻双方互敬互爱的行为,但想来如果丈夫真的对妻子感情深厚,看到妻子这般楚楚模样,将于心何忍、情何以堪?而如果欣然领受,那么分明是已经将妻子置于奴婢的地位,自己安享作为主人被敬畏的得意。这样的话夫妻情份又何在?这又谈得上什么文人们所推崇的相敬如宾。
就算退一步说这是一种夫妻礼仪上的形式表现,那么这种相敬如宾还是正常夫妇之道吗?是否有点理性得太客气了?
婚姻中如果只有理性,没有爱情,没有激情,那么这样的婚姻还有多少乐趣。有人也许会说古代时候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互之间没有多少爱情不也过来了吗?
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以来,千百年讴歌得最多和最永恒的主题就是生命与爱情。没有人对自己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不向往的,我们的古人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看到,从古到今的那些无数经典的爱情故事,如《西厢记》、《梁祝》、《凤求凰》等,正是充分反映了古人们内心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所以,这样的理性对婚姻来说,只会有害无益。这种行为估计今天的社会除了有一部分大男人还在心中期许外,女性们如果对举案齐眉这个举动还极为推崇的话,那肯定是病得不轻。它对男人来讲或许是享受,但对女人来说则是一种屈辱。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去,举案齐眉都是男性占社会统治地位的产物,是男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占有欲的阴暗心理的表现。
下面让我们回到这个故事,在这里为大家细细解读下举案齐眉这个典故。故事读完,相信您也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甚至也许还会认为自己被老祖宗们忽悠了上千年而感到一丝愤慨。
举案齐眉的典故梗概,许多人估计都耳熟能详。东汉初,陕西扶风人梁鸿娶了孟光为妻。两口子隐居乡间,为别人打工度日。每天吃饭时,孟光都作出了那个著名的动作。这一举,被无数文人变成了贤惠妇女的标准像,被人称颂了一千多年。以后还成为五好家庭的代名词,可算典型的中国式伦理神话。
但是完整的故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当我们回头检视它产生的背景和内容,虽然也许结局还算不上悲剧,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的女性被传统礼教所掩盖下面的无数辛酸。也可以提醒大家,历史真的不能什么都相信,很多历史真的不堪细读!
很多人认为,中国女子地位的低下是从宋代开始的,但其实究根溯源,其实从汉代就开始了。汉代自武帝以后,儒家学说确立了在意识形态上的独尊地位,人际关系中的礼搞得越发精致,被系统地确定为许多细则。其中妇女日常行为的规矩也开始日渐繁琐,出现了诸如《列女传颂图》、《女诫》、《女宪》一类法规性的著作。
如被社会上层所追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班昭在《女诫》中,就把卑弱放到对妇女的第一要求上,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当时在女以弱为美的思想影响下,民间甚至形成了生女如鼠,犹恐其虎的谚语。不管结婚前身家地位是否高于男方,婚后都必须找准与丈夫相应的位置,并且必须服从丈夫的意愿。丈夫如果驾驭不了妻子,则威仪废缺;妻子要不服侍丈夫,则义理堕阙。自古以来上行下效,这些理念的推广必然会在民间家庭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说完当时的大背景,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梁鸿。
据《东观汉记》、《后汉书》等记载,梁让在王莽新朝做了有职(城门校尉)有爵(修远伯)的一个芝麻官,官虽然不大,但毕竟有爵位,怎么也算的上一个贵族。后来梁让生了个儿子,取名鸿,字伯鸾,看名字就看得出,老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儿子长大后像鸿鹄一般展翅高飞。
梁家本来可以过上不错的日子,但可悲的是梁让做官时间太短,家财还没有积攒起来,梁让就撇下年幼的梁鸿撒手人寰。甚至在那个天下动荡的时期,乱世艰难,就连口棺材也没混上,只能用一面席子一卷,草草埋葬。
家中顶梁柱倒了,家徒四壁,小小的梁鸿最后唯一拥有的就只剩下自尊心了,那是伴随着他名字和父亲的希望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也和许多家道中落的贵族孩子一样,他的自尊既表现为自强,也包含着由自卑激发的孤僻自傲。
在学龄期间,国家对他这种家道没落的贵族孩子还是有点优惠,减免学费进入了太学,博览了众多古籍。在校读书时,他就显得很不合群,经常独来独往,不但不与人交往,连吃饭都不跟同学在一起。同学做好饭,招呼他趁着余火未尽赶紧接着做。梁鸿却把灶火灭掉,再重新填进自己的柴。并且还说,我虽是个小孩,也不愿占人家的便宜。
这种性格,看过海瑞经历的人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颇有点像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自闭症。在过去,则往好了说是有志气,但往坏了说就是性格偏执。
学业完成后,儒家经典除了在梁鸿脑袋中刻满了信条戒律,增添了不少额外的精神负担外,没有给他带来就业等其它任何好处。穷人家的孩子没法那么多讲究,总得活着,无法找到白领工作,只能放下身段去放猪。如果没有发生以后的事情,梁鸿的一生可能极其平淡乏味,在历史上留不下一丝痕迹。
梁鸿不幸在放猪的时候,不小心失火,烧了别人的房子。这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一次不幸的大事故,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却也是老天赐给他的一个良机。梁鸿当然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么深刻的哲学问题,他只是凭着自己的良心的指引,找到被烧的人家承担了责任,还把自家所有的猪全用来赔偿对方损失。
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个亮点。假如事情仅到这一步便偃旗息鼓,梁鸿估计也没戏了。可是命运注定要把机会让给他,挡都挡不住。主家收下了猪,却依然嫌少不满意。这时,梁鸿的自尊心爆发了,他赌气说,我已经没有其它财产了,情愿为你做工抵债。
他说到做到,起早贪黑,为这家劳作不息。汉代有个传统,社会上年纪大辈分高的人说话分量较重,足以左右舆论与官府。看到梁鸿辛勤奔走的身影,邻家一个声望很高的老汉坐不住了,正义感爆棚,情不自禁地数落起主人家欺负老实人。
他一出面,旁人也都纷纷指责。主人家不是地方豪强,也还算讲理,他其实自觉也确实有些理亏,再者心里也确实佩服梁鸿这孩子的为人,便把债务全免,猪如数奉还。这个时候,梁鸿的自尊心再次被激起,没有接受主人的道歉和奉还的这些猪。他高傲地扬起头,离开主人家,回到了故里。
汉代社会比较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连做官都流行一种举孝廉的方式。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道德高尚,就可以被地方保举为官。所以梁鸿的事迹传开后,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颇看好他的前途,争相要把女儿嫁给他。可是梁鸿强烈的自尊心一是不允许他做趋炎附势的人,二是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姑娘反而会令他感到自卑。
因此,他一一谢绝了。当然,他没有决心打一辈子光棍,他自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只是没有声张,读书的同时磨刀不误砍柴功,暗地悄悄地寻访适合自己条件的姑娘。
就这样,我们的女主角出现了,同县老孟家有个女儿,不过这闺女除了一身好力气,据说能举起石臼,是个不让须眉的举重运动员外,其它的实在都没法让人夸。
比如容貌,在史料记载中就三个字:肥、黑、丑。这条件在以弱为美,养个瑟缩如鼠的姑娘,都还要担心露出点虎势虎气的时代,恐怕少有问津者。不过姑娘自己倒并不气馁,寻常男子还真入不了她的法眼,加上家中有钱,居然也还有机会拒绝了几个上门提亲的。
就这样,孟家姑娘年过三十仍没有出嫁。父母自然着急上火,姑娘却明确宣布要找就得是梁鸿那样贤明懂事理的人。在这里,本人的猜想是,她知道本身条件不好,一般人难免嫌弃,所以寄希望于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懂得尊重她。
不过也许这话说出口,连孟姑娘自己也不会相信,估计只是用来堵父母催逼之口。父母当然同样没当真,这怎么可能,连派媒人去说亲的念头都没转过。但有些好事之徒却大概当作笑话,四处传播,没想到梁鸿听说此事后,竟然上门正式求婚。
他们俩没有经过花前月下,鸿雁传书,红娘递话等一套程序,可以基本肯定不存在爱情。就算孟姑娘有仰慕之心,而梁鸿呢?不嫌他穷的姑娘大有人在,即使容貌一般,想来也应该强过孟小姐吧。
前面说过梁鸿的清高,孟家的财势,嫁妆的丰厚,对他应该没有吸引力。姑娘的人品,以前没有过接触,应该并不熟悉。他到底看上孟姑娘哪一点了?
如果按一般人的思路考虑,很难说清。这里只有用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的混合心理才能解释。可以说,这是一种心理障碍的一种特殊体现。
自尊让他不能容忍妻子在各方面超过自己,自己弱势就无法树立自信,建立权威。
自卑则让他只能接纳不完美的妻子,有缺陷才能在他面前产生卑弱的心理,产生敬畏。所以,梁鸿看中的恰恰是孟姑娘的容貌,以及由此产生的比他更加自卑的心理。
而孟姑娘是怎么想的呢?她的心情就可能比较复杂,既希望能过一种受到尊重,顺遂自己心愿的日子,但又不敢相信,又随时准备放弃幻想,听任命运摆布。
她于是出嫁前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置下布衣、麻鞋、纺织工具,以便认命,跟丈夫过苦日子。另一方面,她又不甘心,企图改变丈夫。果然当孟姑娘故意盛装嫁进梁家时,梁鸿的心理障碍立即再次发作,新媳妇刚进门,就竟然立刻拉下脸来,不搭理她。
孟小姐也不示弱,两人冷战了七天。终于丈夫的臭脸还是让孟姑娘彻底投降,首先跪在床下请罪。梁鸿说,我要找的是能吃苦,甘心隐居深山的人。你现在又涂脂抹粉,又披丝披锦的,不是我心目中的配偶。
孟姑娘则乖巧地说,我这么做是要试一下你的志向,其实早就准备好了隐居之服。于是马上改换了带来的素衣装扮。梁鸿这才转怒为喜,说出了娶孟姑娘的真实想法,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看看,一个奉字,就充分表达了梁鸿的内心,在他心里,娶的妻子必须要达到服从自己,伺候自己的要求。他要找的妻,说穿了就是一个老妈子。
古代中国的文化人,或者像梁鸿这样的隐者,可以远离官场,拒绝做官,能够在生活上摒弃贵族式的享受,强调布衣疏食,标榜与众不同;可在精神深处,贵族的权力与地位却占据重要位置,并将其落实到家庭中的尊卑等级上。
这是自尊与自卑的结合,外表与内心的分裂。为了巩固确定的地位,梁鸿还做了一件本应由父母或主人才有权做的事:亲自为妻子取了名字,名光,字德曜。这里科普下,古人的名和字是要相互对应的,可以彼此解释或补充。孟姑娘的新名字含义很明白,就是要把卑弱等女德发扬光大。可怜的孟姑娘从此不得不收敛起女儿脾性,嫁什么随什么了。
其实婚后,孟光不是没有改造丈夫的机会,但机会被她自己破坏了。见丈夫好久没动静,不提隐居的事情,她反而沉不住气,问是否弃志随俗了,催促梁鸿赶快隐居避患。可能此时她幻想的是艰难困苦的环境会酿出甜蜜的感情,却没有料到她的后半生将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伴君如伴虎的日子中度过。
从史料中记载梁鸿仅仅回答了一个诺字看,似乎有些被动勉强的意思,也许他内心依旧残存着出人头地的念想。但说过的话又不好反悔,于是夫妻相携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织布,闲暇便读《诗》、《书》,弹琴娱乐。听着似乎很是惬意,实际上隐居的日子,我们用脚想想也显然不好过。
而梁鸿一面仰慕前世高士,为汉初商山四皓以来的二十四位隐者写文歌颂,激励自己;一面却又难以压抑东出函谷关,涉足中原的欲望,于是拖家带口上路旅游。当途经京师洛阳时,眼见如此繁华,便耐不住寂寞,作了一首《五噫之歌》。
翻成现代白话是:登上北邙山啊,哇!眺望京城啊,哇!宫室崔嵬啊,哇!世人辛劳啊,哇!辽阔广大看不到边啊,哇!这么几句不咸不淡,全是半截话的刘姥姥式的哇式感叹,不知怎么就流传出去,招来很多人不满,甚至被人肉搜索。
梁鸿和孟光于是搬到齐鲁之地躲了起来,并被迫改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但危难中仍不忘焕发自己祖上的贵族色彩,隐藏着做主子奴役别人的梦想。在这种阴暗的梦想后面,孟光能得到什么?继续看看后来的记载就能想见一二。
不久,又迁到今天的苏州一带。临走前,他做了一首长诗,抨击了世俗告密诬陷,争着捧假贬真、举枉措直的恶习,盼望在异地过上受人尊敬、逍遥快乐、追随孔子思想的日子。公正地看,这首诗是他一生中的第二个亮点,但也是最后一个。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但是,俊是俊,丑是丑,谁也不应该遮挡谁。在梁鸿诗中梦想的快乐里,没有包括妻子。在诗里也一句没提到追随着他长期颠沛流离的妻子。史书中也没有关于孟光在这段时间的记载,在这段日子里,仿佛她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贫贱夫妻百事恩,艰难岁月容易让人产生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亲密感,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定律,但在梁鸿身上却体现不出来。在新居地,尽管他穷困得寄人篱下,为人舂米打工度日,却放不下他一直端着的架子,仍然做着家中的绝对统治者。
每天收工回家,孟光都为他做好饭菜,甚至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由此可见,记载中最初的含义是因为不敢抬头看梁鸿,才要借食案遮住眼睛,跟爱情、礼敬毫无关系。从不敢这两字来看,显然梁鸿没有善待过孟光。由此也可见,你在此不能不佩服后世文人的创造力。
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地想想,一位能举起石臼的女大力士对自己的丈夫竟然畏惧到不敢看,没有经过几番极度痛苦的惨痛教训能办到吗?
这种景象直到今天,在偏远山区的农村仍常能看见,吃饭的时候男人都是四仰八叉舒坦地高踞炕上,女人则低头缩身蹲于灶旁,不得与丈夫同席。在当年知青下乡的时候,村里的女子见知青男女竟然同桌吃饭,个个惊诧不已,也羡慕不已。这些流毒遗传之深可见一斑。
继续回到东汉,那时,没人在意过孟光的感受,没有人表示过一丁点的同情,仿佛一切正该如此。就连他们打工的主人家看到这种情景,对梁鸿御妻手段也佩服得紧,常常心想身为一个佣人能让妻子把自己敬到如此地步,当真了不起!
就这样,随着主人的看重,随即提高了梁鸿的待遇,让他们有了一个比较像样的家。因此,梁鸿才有条件,有心情著书十余篇。但写的是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但无论如何,就算是经天纬地的大作,也不能掩饰他那些虐待妻子的恶行,正如我们永远不能鼓励成功的男人背后应该跪着一个个女人一样。
举案齐眉,在这个流传千年,也称颂千年的美好故事中,细细解读下来,我们只看到的是这个男人的偏执、狭隘、冷漠和自私。
相聚时,他没有给过孟光多少温暖。甚至临死前,对侍奉了他一辈子的妻子也没有表示丝毫感激与眷恋。临终前,梁鸿也许清楚地知道孟光会心怀怨恨,绝不会守着他的坟丘,唱着什么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并且他似乎也不愿意与孟光长相相守,于是绕过了孟光和孩子,私下叮嘱主人家千万不要让他的儿子将其灵柩带回故乡去。主人最后不负所托,把他埋于当地名胜战国时吴国勇士要离墓旁。
丧事完毕,孟光果然也舍弃了他们曾共同拥有了很多年的家,独自回到扶风去了。她的心情应当是解脱了苦难,一身轻松,回乡的脚步应该是在匆忙中透出轻快,说不定还又唱起女儿时的秦腔小调。
这段心灵上的自由来得有点迟,虽然面对已经暮年的孟光来说,它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但毕竟总算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