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23min
三千六百多年前,楚人在商朝军队的驱逐下,被迫离开中原向南迁徙。几百年中,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着重回中原的机会,推翻了商王朝之后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
然而,周昭王帅军南下攻楚,楚人回归中原的满腔热情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浇灭。楚国国君熊渠,以封子为王的惊人之举,发出一个石破天惊的信号,楚国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对于三千年前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楚国,今天的人们知之甚少,他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都出现在楚国大地。
它不仅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高峰,然而这一切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烧毁了各国的史书文献,而沉埋于地下。
关于这个伟大王国八百年的历史,关于它创造的种种文化成果,渐渐被人们遗忘。楚国的历史被风蚀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数语。
(楚顷襄王楚国版图)
幸运的是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处处遗址和墓葬。这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老王国,渐渐显露出它独特而迷人的面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安徽寿县出土的青铜器,让我们目睹了楚国文物的风采。六七十年代,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虎座鳯架悬鼓和越王勾践剑”更是令人惊艳。十几年后,曾候乙编钟和重达十几吨的青铜礼器,现身于湖北随州的一座古墓之中。
(越王勾践剑)
本世纪初在湖北荆州,人们又发现了一座可与秦始皇陵媲美的巨型古墓。所有这些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都具有一种神秘的气质。
这些器物想象奇特,张扬恣肆。这些图案精美至极,恢诡谲怪。他们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浪漫,狂放。交织着高贵的气度和喷薄的活力。
这显然是一个极度爱美的部族,他们有着浪漫而瑰丽的想象。与中原人崇拜龙不同,他们崇拜凤凰。
(楚国图腾)
楚国的凤凰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贵最有神性的动物。它象征着美对世俗力量的超越。凤的形象,在楚国文物当中得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体现。
另外一个方面说,它所透露出来的这种艺术气息,和其他中原地区所要表现的钢筋雄浑,形成很明显的很强烈的对照。
这个凤所传导出来的是一种柔美,是一种神秘,是一种让人感觉着给人联想出一种无限遐想的,那么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
在人们的印象中,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一个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证明,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与北方的黄河文明双峰并峙。甚至在许多方面,楚文化一度领先于北方中原文化。
春秋战国时代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源于楚国。楚国的音乐美术闻名于世。屈骚文学更是独树一帜。
(曾侯乙编钟复原版)
楚人最早在湖北荆门设立县制,从而引发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楚文化不但一度在华夏大地上独领风骚,在前世界范围内,也与同时期的希腊文化交相辉映。
古希腊在航海技术,理论科学,体育竞技,写实艺术等方面,比楚人擅长。但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漆器技术领先于古希腊。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深度和思辨性,也丝毫不亚于古希腊哲学家。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这个古国的八百年历史。追溯楚文明的源头。
三千六百多年以前,也就是中国商代初期,一直疲惫不堪的队伍,艰难的向南迁徙,他们就是楚人的祖先。
刚刚崛起的商王朝,在中原向四周扩张自己的势力。楚人的祖先因为不属于商王朝的血脉家族,而备受冷落。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向着人烟稀少的南方进发。
在穿越桐柏山和秦岭以前,他们已经搬了很多次家了。从中原一步步走向西南,每到一处定居不久,商朝军队就会尾随而至,驱逐他们。终于在今天湖北的西北部荆山一带,楚人的祖先停留下来。
这是位于丘陵峡谷之中的一片开阔地带,未开垦的荒地异常肥沃。从寒冷的北方跋涉而来的人们,发现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河流纵横,不像北方那样寒苦和干旱。
几百年来颠沛流离的命运,在这个部族身上,灌注了无比坚韧的顽强。史书记载,他们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的伐掉巨木,征服丘陵,开垦出一块又一块农田。
那这个地域我们从地理形势来看,他也是四塞之地。它可以避免强敌的进攻,而自己也还比较好固守。另外以荆山为中心的这个江汉之地,它物产是比较丰富的。
从一个早些年的一个弱小的国家,到楚国发展壮大,变成一个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这样一个南土的这样的一个大国,那这个与荆山早些年的这样一个基地,是密不可分的。
传说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来自中原的炎黄子孙。原本居住在中原的楚人,为何得名为楚?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说,这是因为楚人的居住地,生长着许多荆条。这种荆条当时被称为“楚”。也有人说,“楚”字象征着一个人跋涉在灌木丛中。
更多的专家认为,“楚”这个国名源于楚国在西周时期,被分封于荆山一带。
由两千年以前的楚国史官所写的文献《楚居》,却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传说火神祝融的后裔传下八姓,也就意味着这个部落分成了八支。其中一支传到了鬻熊这一代,娶了一位名为妣厉的女子为妻。
《楚居》记载,妣厉生子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孩子存活。巫师用荆条将妣厉裂开的腹部包裹,之后将她安葬。为了纪念这位为生育后代而献出生命的伟大母亲,这部落自名为“楚”,也就是荆条的意思。
在历史文献《楚居》的提示下,楚人的迁徙路线得以复原,在商朝军队的追击下,楚人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先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之后在南下到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
历经几百年的迁徙,楚人仍然顽强传递着关于祖先的记忆。他们牢牢地记着,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后裔,祝融是炎黄集团的重要成员,是炎帝的火师,在上古时代掌握着火的秘密。
也是这个原因,屈原在《离骚》开篇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就是说楚人是华夏民族的后裔。
这是一种被称为“楚式鬲”的器皿。最初楚人来到江汉大地,使用的是从中原带来的“殷式鬲”,为了适应南方多汤汁的饮食习惯,楚人改良了“殷式鬲”的器形,制作出容量更大的“楚式鬲”。
(楚式鬲)
加高了鼎足,解决了南方地区地面潮湿,不容易点火的问题。这个“楚式鬲”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它是一个载体。也可以看到楚国人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不断的吸收中原文化,又顽强的保存了自己的特点。
两种不同意识的东西,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具体的物质。这个是楚国里面标志性的器物。
汉水流域杂居着百濮等方国部落,西南则有巴人,东南还有扬越。土著杂陈,民风各异。南下的楚人如同一颗携带着优良基因的种子,落入了肥沃的江汉大地。
江汉平原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楚人。他们开始向周围的民族学习种植水稻和渔猎,尝试着与不同的部族通婚。他们渐渐听懂了“三苗”的语言。
这片原本陌生的土地,慷慨地养活了楚人。与庸人、巴人的频繁交流,也使他们很快适应了南方的生活。周围的少数民族教会了楚人生存技巧,但是祝融的子孙们总是感觉一丝寂寞。
在中原,楚人生活在文明之光中。在这里他们只能顽强地传递着自己的记忆,不断的向后代讲述自己是中原人的后裔,骄傲的火神祝融的后代。只有这些珍贵的记忆才能证明他们不是蛮夷。
楚人肯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在当时来讲是一种高势能的文化,那就是说,他是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这么一种气势。
所以当他(们)携带者这种文化到了一个蛮荒地带的时候,他们往往是觉得自己好像还是一种高高在上,有这么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在一个个明亮的月夜,祝融的子孙们总是聚集在一起,谈论起残存在回忆中的祖先。楚人不断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的中原故乡变成什么样了?
每个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强烈的渴望,那就是再次回到中原。然而中原部族从一开始就不承认新生荆楚的中原身份。
当商王朝的使者在江汉一带发现这个部族时,楚人们嘴里讲着南方话,身上穿着南方蛮式服装,手中使用的蛮族工具,不折不扣的证明了他们就是南方一个蛮族。
《诗经.商颂》中的文字,证明了商王朝对楚人的轻视。“南乡之夷”就是商朝人对荆楚这个部族的定位。商王武丁甚至教训楚人,要像其它蛮夷一样定期来朝,恭恭敬敬的献上贡物,这样才能保证这个部族的生存。
华夏的人、北方的人,是看不起他们(楚人)的。如果从血统上来看,楚人是华夏旧族。但是后来当时的人,在区分一个是夏、是蛮或者是夷。他们更多的不是看重你的血统,更多的是看重你的文化和习俗。
那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讲,那楚人因为到南方来生活了几百年,他的文化他的习俗,他就代表更多的是南方的,这也是我们蛮族文化的这些文化和习俗。而从他的血统经过来南方之后,他再有中原华夏的血统,那是逐渐的稀释,是越来越小。
中原人对蛮夷从来都不屑一顾,他们习惯像打猎一样攻打这些野蛮人,把他们驱向更远的丛林。据《诗经.商颂》记载,商王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深入南方的沼泽丛林,驱逐他们认为是蛮夷的楚人。
商王朝强大的国势让他们除了俯首之外别无选择。在内心深处楚人们把被认作蛮夷当成最大的耻辱。他们发誓早晚有一天,祝融的子孙会向傲慢的中原人证明自己的力量。
楚人的首领鬻熊在黑暗中苦苦等待着改变部族命运的机会。从接过酋长权杖的那一天起,鬻熊就把复兴楚人的部族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了能重返中原的怀抱,楚人已经整整等待了几百年。他们不知道何时这一天才能到来?
(鬻熊)
在羑里一间幽暗的小屋中,有着一位与鬻熊一样期待着黎明曙光的中年人,他的名字叫做姬昌。他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本来是商朝的西伯候,建国于岐山之下。暴虐的商纣王因为一点小事,将他囚禁整整七年。
几个月之后,一位周国的使者来到了楚族部落,商纣王的荒淫和暴虐,不仅仅令商朝百姓民不聊生,也激怒了许多部族和方国。周文王姬昌决定召集各路人马,密谋反商大事。
(周文王)
其中一位被周文王召集的部族首领,就是楚人的酋长鬻熊。广阔的星空平静鬻熊澎湃的内心,在南方边地生活的太久了,楚人几乎已经看不到重回中原的希望。不了
周文王的召见,让鬻熊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荆楚摆脱蛮夷身份,雪洗商王朝施加的耻辱,获得中原文明承认的绝好机会。如果在周人的带领下推翻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也许楚人会被中原王朝重新接纳。
鬻熊带领着族人出发了,率领一支精兵翻越秦岭。鬻熊跋涉千里去中原辅助周文王,帮助他推翻商王朝。这是楚人做出的抉择,历经了数代人的流亡生涯,楚人迫切的需要一个验明正身的时刻。他们要告诉天下人,他们是一个何等重要的民族。他们永远流淌着属于中原的血液。
作为楚人自己呢,一面他们知道自己的文化本源来自中原。但是他们自己因为地域的关系,他们自己在这个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与中原文化风格迥异的一种文化传统。
他们承认中原的这个正统地位,因此自己一心向化。对中原呢,当然自己心里头充满了一种羡慕,渴望自己也赶上这种同化的那么一种心理。
但鬻熊终究没能实现愿望。作为火神祝融的后代,鬻熊掌握着历代祖先心口相传的夜观天象的秘密。被委以火师的重任之后,鬻熊恪尽职守,昼夜不休,观察天象。精力体力透支到了极限。
不久后远在荆山的楚人收到一个噩耗,患上重病的首领鬻熊死在了火师的任职上。鬻熊的生命是短暂的,他像一颗流星把耀眼的光芒凝聚在永恒的瞬间。他明察时事,决定全力投靠周人。使楚人在艰难的命运中获得了新的生机。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念念不忘为楚人争取应有的地位。鬻熊为楚国后来的建成谱写了序曲,他的一生也被隆重的写入了楚国国史。鬻熊当之无愧成为楚人永远纪念的首领。
周人率领着十几个对暴虐的商王朝久已不满的小国,一举推翻了商王朝。胜利之后,周王朝的分封仪式隆重举行。在战争中出力的部族纷纷得到了奖赏。
楚人的代表鬻熊的儿子守在殿外,他眼里满是渴望,心中充满了激动。父亲为周王朝捐躯,不知道周武王会封自己为什么?
首先周天子把自己的王室成员,就是他的同姓封在最重要的地方。那么就是异姓的诸侯,但是跟他有一种血缘的亲戚的这种关系的,也会受封。
再还有一种就是,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辅佐武王伐纣的时候,立下功劳的这样一些人,他也进行分封。仪式结束了,人群散去,只剩下鬻熊的儿子独自一人。
分封的名单上,周王漏掉了遥远南方的楚人。是荆楚太弱小?还是楚人蛮夷身份让周王有意忽略了他们?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给了楚人沉重的打击。
在过去的几百年,尝尽艰辛,饱受屈辱的楚人,本来以为周王分封之日将会是他们部族史上扬眉吐气的一天,没想到结果令人失望。消息传到荆山,楚人部族被压抑的气氛笼罩。
因为周初,周公主持的大分封,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推行的一种封建制度。那么血缘的亲疏以及跟周王室的通婚来封建他的亲戚。就是跟他这个关系亲密的一些这些宗族的分支,然后授予他们人民和土地,让他们建立一些诸侯国。
那么楚国在这个分封的体系里面,它是没有他的位置的。因为楚人虽然早期是这个周人的盟友,但是他的文化还是比较落后,力量比较弱小。而且地处偏僻,所以他们没有在周人的这种战略格局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楚人在这场决定中原文明命运的大战中,贡献了他们的一切,甚至包括酋长的生命。却依然没能换回中原国家对他们的尊重。
直到多年后天下已经安定,周成王回顾祖先的创业史,才想起了那位尽职尽责的火师鬻熊。念及楚人曾经在推翻商王朝的战争中对先王的帮助,周成王册封鬻熊之孙熊绎为子爵。
后来比如说《史记》,比如说《孔子世家》讲,楚人分封的时候,当时是“号为子男五十里”。就是说他一个是爵等比较低,第二个是他的地方非常狭小。恐怕就是在江汉地区的某一个地方,就是丹阳为中心的这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虽然这个子男五十里地,这个地方并不是很大,但是至少在周天子在周朝,他已经获得了这一个爵位。那么这对于熊绎来讲,对于一个部落的一个首领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于是他利用这个子男五十里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尽管只被封以诸侯之中最低一等的爵位,所封的土地也只有五十里。但是这一天还是成了楚人最为隆重的节日。在流浪了几百年之后,祝融的子孙终于被中原王朝重新承认。从离开祝融之墟那一刻起,楚人们就在渴望这一刻。
几百年里,他们不断地被驱逐,被攻打。但是正如向日葵无论何时总是朝向太阳。楚人从来没有改变过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今天他们的梦想实现了,楚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
在文明世界里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楚人的史册上,这一天被当成了建国之日。中国先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享国八百年的楚国,从此正式诞生。
星星之火照亮江汉大地,卓越的民族情怀,成就楚国的雄图霸业。然而浪漫的文明,终究无法撼动残酷的历史,楚国盛世光芒散去,历史进入一个新的轮回。
据《左传》记载,楚国建国后不久,周王朝一道命令传来,周成王要举行诸侯会盟。楚子熊绎也被邀请的诸侯之列。诸侯朝见天子必须准备朝贡之礼,对此熊绎忧心忡忡。
楚国已经分封,但是方圆五十里,那像现在来讲就不到二十平方公里。还没有现在乡镇里面一个村的面积大。这么小的版图,那个地方又是相当比较贫瘠,在没有开发之前,楚王的确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进贡,所以他心怀忐忑。
楚国的拮据从清华楚简中可以找到例证。据《楚居》记载,建国之初,楚人好不容易建起一间祭祀大堂,却穷的拿不出祭品,只好跑到邻居鄀国偷了一头小牛,在晚上偷偷举行祭祀。
偷了牛之后,因为是偷来的,这个事不是光明正大,不是自己拥有的,所以显得不光明正大的时候,他就选择在晚上来祭祀。那么从此以后呢,楚人就是说一般的把祭祀定在晚上。
楚人把祭祀祖先的仪式称为“夕”。祭祀必定在夜间举行。这种传统与不光彩的偷牛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和中原诸国比起来刚刚诞生的楚国,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
熊绎启程了,那个时候,从荆山一带到达周朝都城要穿越重重原始山林。道路未辟,非常艰苦。越往北走,熊绎就越激动。这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他却感觉到有一种奇怪的熟悉。那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和遥远的记忆。这就是祖先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今天他终于回来了。
周王朝的国都镐京,四方诸侯络绎前来。在王宫前的广场上,停着一辆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柴车。对于楚子熊绎的身份,迎宾大夫甚至有些迷惑。
熊绎下车毕恭毕敬的拜见周成王就,献上了从楚国带来的贡品,用来驱鬼的桃木弓和用来敬神的茅草。献上贡品的熊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祁阳之盟大会举行的那天,熊绎被拦在了殿外。
周成王拒绝了熊绎入殿的请求,命他作为火师与鲜卑之君一同在殿外看守火堆。他做的事情就是三件。
第一件就是贡苞茅。就是那个苞茅缩酒之前,举行苞茅缩酒仪式之前,你要把苞茅把它放好,把他安置好,让其他人来操作。
第二个是设望就表。望表就是像我们现在的席次卡,哪一位坐在那个地方,你来摆放这个席次。
第三个就是祭燎守田。就是点燃那个篝火晚会的火种。
实际上这三条,看起来都是服务人员来做的,让一个一国之君来做,的确有点跟他的身份不相符。应该来说对他内心是一种刺激,强刺激。
楚国国君熊绎与鲜卑王被视为蛮夷,未能正式参与盟礼。看着殿中通火通明,听着诸侯们的欢歌笑语,此时的熊绎才真正明白,虽然被封为子爵,但在周人眼中自己不过是一个蛮夷之君。
但是熊绎他是这样的,当时他认为楚国势弱位卑不可能讲价钱,不可能跟周天子讲条件。那么他完全是种逆来顺受,而且还表现的非常乖巧,非常臣服。就说你这样安排也是对的,我完全心悦诚服,我会按照周天子的安排,谨谨慎慎地做好我自己的事。这是一种韬晦之计。
周成王对毕恭毕敬的熊绎十分满意。每逢周王朝重大朝会,熊绎都会受邀主持升火仪式,一直到周成王去世。
在周康王继位的朝贺仪式上,康王宣布,他将给几位功劳卓著的诸侯以赏赐。齐、卫、晋、鲁四国,分获了钟鼎车旗等物。熊绎本以为这次赏赐一定有他的份,然而周王朝又一次忘了楚国。
周王朝是一个特别重视血缘的王朝,分封制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确保周王族对天下的统治千秋万代。这在封建二字的起源上,表现的很清楚。“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也就是说把亲人们分封到各地,是为了保卫周王。
《荀子.儒效》记载,在西周建立之时,天下主要的七十一个邦国中,分封给周王族的多达五十三个。周王的近支叔伯子侄几乎全部都成为显赫的诸侯。
想当初楚国的先祖鬻熊,为了王朝的建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分封的时候却被周王朝忘在脑后。如今熊绎是恪尽职守,忠心耿耿,但是他的汗水和付出,却仍然无法填平那道血缘的鸿沟。在血缘决定一切的周朝,边远的这个蛮夷的小国,注定只能得到这样的待遇。
所以熊绎意识到他的所有的努力只能是徒劳。作为一个边远的小国,他只能强咽下这口气。楚人回归中原文明的满腔热情,就这样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给浇灭了。
熊绎去世之后对于向周王朝进贡一事楚人不再那么积极,他们不再那么在乎中原王朝是否承认自己。然而这小小的疏忽,却招致了中原王朝的勃然大怒。
小小蛮夷之国,居然敢不按时向中央王朝进贡,这被当成了叛逆之举。《诗经》中周代诗作提到荆楚之时,口气充满了不屑。愚蠢可笑的楚人啊,你们竟然敢与强大的中原大邦为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陕西扶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青铜器窖藏。出土了一百余件青铜器。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件精美的墙盘。墙盘铭文记载,周昭王率领着旌旗猎猎的车马,铠甲鲜明的整齐六师,集中全国兵力,南下攻打楚国。
周昭王率军度过了汉水以后,就遭到了楚人游击战术的这种抵抗。主力避而不战,然后不断用小部队去骚扰,导致这个周人疲惫不堪,最后被迫北撤。
这场战争的结果出人意料。周昭王这次亲自带领六师浩荡而来。而楚国只有区区两万兵马。没想到战争持续了八年。据史料记载,在第二次战争中,周朝军队在汉江边几乎全军覆没。在第三次战争中,周昭王落水而死。
史书上记载,说碰到了“天大异”。碰到了灾异的天气。(周朝的)部队正在通过的时候,浮桥突然的断开了,所以他的六军有不少人都掉到水里淹死了。
周昭王本身他没有通过这个浮桥,他是坐的船。可是这个船也很怪,坐在中间,这个船分解了,就掉到水里淹死了。最后就说成是怎么呢?
这个船是楚人做了手脚。那么楚人装扮成船夫,用胶把这个板子临时粘起来,粘成船。等船到江心的时候,经过水的浸泡之后,那么这种船它经过融解之后他就散了。
虽然战后楚人被迫迁到更南的长江北岸,但是楚人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的战斗力令人震惊。连楚人自己都没有想到,在漫长的蛰伏期,他们已经积蓄了如此强大的力量。
与此同时,长期生活在彪悍好战的少数民族中间,楚人血液中的尚武精神远远高于中原人。两百年间他们的骨骼已经变得粗壮,他们的身体已经长出了块块肌肉。他们下意识的一伸手,就可以让老迈的周王朝摔一个跟头。
周昭王的南征彻底伤了楚人的心,在为周王朝做了那么多贡献之后,他们仍然像商王朝时期那样被当做可以任意围猎的蛮夷。楚人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向中原王朝表示恭顺并不能保护自己,唯有国家强大才能生存。
从熊绎到熊渠,四代楚国国君全力在江汉一带经营自己的国土。他们一方面与周围的方国部落巧妙周旋,站稳脚跟。另一方面筚路蓝缕、辛苦开发、继续力量。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楚人终于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公元前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周王室势力不断衰微,诸侯之间开始相互攻伐。历史进入春秋时代。
在多年积蓄力量之后,楚国利用周王室衰落之机,西征庸国,东攻扬越,一直打到湖北东部一带。一直被动挨打的楚国,如今终于要向外扩张了。
(熊渠)
中原王朝不是把王作为不可挑战的最高权威吗?楚国第四代国君熊渠,干脆把三个儿子都封为王,与周天子相提并论。这位极具开拓精神的国君,干脆向全天下声称: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既然你们认定我们是蛮夷,那么就请尝尝蛮夷的厉害吧。楚王熊渠的这一惊人之举,发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信号,楚国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作者权益,请联系我删除。
二九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