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扶风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国有七位建武将军夏侯惇上榜,另外六 [复制链接]

1#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主要分为杂号将*和重号将*这两个类型。其中,重号将*虽然地位较高,但是数量有限,主要为大将*、骠骑将*、车骑将*、卫将*、前后左右四方将*等。因此,从西汉时期开始,朝廷就册封了大量的杂号将*,以此授予立下战功的武将。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比如关羽的荡寇将*,吕布担任的奋武将*等,都是常见的杂号将*。

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建武将*”,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七人担任此职。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有七位“建武将*”:夏侯惇上榜,另外六位分别是谁呢?

一、刘若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早在东汉末年,刘若就开始跟随曹操了,这促使刘若的地位,可以和夏侯惇等人相提并论。曹操迎奉汉献帝刘协之后,刘若被封为建武将*。曹操进位魏公之后,刘若又被封为辅国将*,进爵清苑乡侯。到了公元年,曹操去世后,刘若等人劝曹丕称帝。曹丕在位时期,刘若病逝。

二、夏侯惇

夏侯惇(?-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兴平元年(年),吕布偷袭曹操所在的兖州,夏侯惇与荀彧、程昱力保三城,反攻吕布时却被流矢射伤左目,败北而回,从此被人称为“盲夏侯”。但是,夏侯惇非常在意外表,每每照镜看到自己盲了眼都会十分愤恨,将镜子推往地上,不喜欢被人叫自己“盲夏侯”。后来,夏侯惇又担任陈留郡、济阴郡的太守,并被曹操封为建武将*,赐爵高安乡侯。

三、孟达

孟达(?-),字子度,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扶风郡郿县人,三国时期人物。对于孟达来说,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公元年,孟达投降曹魏后,在曹丕时期受到重用,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其为新城郡的太守,这可谓是重用了。在成为曹魏的建武将*后,孟达与桓阶、夏侯尚等人亲善,并曾与夏侯尚、徐晃一同攻打刘封。但是,到了公元年,孟达又想要背叛曹魏,归降蜀汉,结果被司马懿斩杀。

四、王凌

王凌(年~年6月15日),字彦云,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三国时期的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公元年,魏文帝曹丕继位,王凌被曹丕拜为散骑常侍、兖州刺史。参加洞口之战,跟从张辽击败吴将吕范,加号建武将*,封宜城亭侯。太和二年(年),王凌参与石亭之战,跟从曹休征伐东吴,力挽狂澜,历任扬豫二州刺史,治境有方。齐王曹芳继位,拜征东将*,联合孙礼击败吴将全琮,进封南乡侯,授车骑将*、仪同三司,

到了正始九年(年),王凌代高柔为司空。嘉平元年(年),代蒋济为太尉。嘉平三年(年),王凌不满太傅司马懿执掌大权,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因为事情提前败露,王凌被迫自尽,时年八十岁。

五、孙桓

孙桓(年-年),字叔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的吴国建武将*。孙河第三子。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孙桓仪容端正,博学强记,能论议应对,孙权常称为“宗室颜渊”。对于孙桓来说,初擢为武卫都尉。建安二十四年(年),孙桓参与由吕蒙指挥的袭击荆州行动。在这场战役中,孙桓追击关羽,招揽关羽余众,得五千人以及大量牛马器械。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吕蒙偷袭荆州的战役中,孙桓也立下了不小的战功。

*武元年(年),孙桓二十五岁,拜安东中郎将,跟随陆逊抗击进攻东吴的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众多兵众进攻,满山都是蜀*,孙桓奋战,与陆逊等协力击破蜀*。刘备兵败逃走,孙桓截击,“斩上夔道,扼要径”,差点生擒刘备。夷陵之战后,孙桓因功拜建武将*,封丹徒侯,督牛渚,修筑横江坞,期间病逝。对此,在笔者看来,孙桓的病逝,自然是东吴,尤其是孙权宗室的巨大损失。换而言之,如果孙桓没有英年早逝,那么,他显然会成为吕蒙之后的东吴名将,乃至于取得更大的成就。

六、徐盛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琊郡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人,三国时期的孙吴名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早在东汉末年,徐盛抗击*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为立下了赫赫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安东将*,任庐江郡的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中疑城之计而退走。*武年间,徐盛病逝。

徐盛曾获得君主“大壮”,三国时期仅有张辽、徐盛二人获此殊荣。他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其官爵由儿子徐楷继承。对此,在笔者看来,徐盛去世的时间,和孙桓比较接近,两位名将的先后去世,让东吴也出现了名将凋零的问题。

七、谢渊

谢渊(年-年),字休德,会稽(治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的吴国官吏。对于谢渊来说,少务农为业。后举孝廉,官至东吴的建武将*。《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裴注引《会稽典录》记载:会稽骆统之子骆秀品行端正而蒙受诽谤,谢渊认为“诸夫子”应该对此“烈然高断”。谢渊批评其他人有负众望,他本人则履行了作为名士的责任,为骆秀恢复了名誉。当然,对于谢渊这位建武将*,历史上的记载还是相对匮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