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收藏贴古代房地产,有哪些趣事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收藏贴古代房地产,有哪些趣事
TUhjnbcbe - 2021/6/19 13:57:00

我来自链家,从事房地产经纪工作,假如我穿越到汉代……会发生什么呢?

嗯,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驵(zǎng)侩(kuài)

那如果是唐代呢?

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庄宅牙人

再穿越到元代呢?

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房牙

你说的这些都是啥?

房产经纪人在古代的称呼呀!

哈哈,你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关于古代房地产

还有哪些有趣的八卦知识呢?

本期链家互动,链小新

和大家解锁房地产“文化姿势”

●古代房地产之“震惊!”●

震惊!古人买卖房子要邻居同意!

古代居民一般不许搬离户籍所在地,违反这项制度的人可能会形同“逃户”。古代没有电子户籍系统,唯一有官方记录的东西就是你的家庭住址登记情况。因此,一旦搬离了片区的户籍管理半径,片区的管理功能也就失效了,所以“邻居同意”也起管理人口的作用。

震惊!古代买房也“限购”?

中国古代在“限卖”的同时,也有许多“限购”的制约。在明朝:任何人不得向在本地任职的官员出售房产,官员自己也不得购置,违反规定的一律就地解职。无论购置的房产价值多少,所涉官员还要挨50大板,花钱买的房子也得充公。

震惊!他用什么东西换了一套房?

宋朝,房地产交易非常活跃。不仅能拿钱买,还能拿东西换。《铁围山丛谈》里说,书法家米芾想在江南丹阳置个大宅子。他一哥们儿,则惦记上米芾手里的一件宝贝——一方砚台。于是,他就在甘露寺下寻到临江的一块古墓,背山面河风景好。米芾就拿砚台换了这块地,后来在这里造了个大宅子,起名叫“海岳庵”。

震惊!汉朝一线城市置业仅需两三年?

汉朝时,陕西汉中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相当于现在的一线城市。西汉时汉中房价有多高是个未知数,但在东汉后期,汉中城内房舍最便宜有一万钱一处的,也有2.5万和7万钱一处的。等级最低的公务员(佐史),每年也能领到折合钱。两三年下来在大城市里买一处小公寓应该不成问题。

震惊!唐代官员住宅如此奢华!

唐朝初年,提倡节俭,魏征住在陋室之中,唐太宗要给他修大宅子,他坚决不要。唐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住的也是蜗居,最后病故于“方丈室内”。到了武则天之后,皇亲官员就开始奢靡了,各个攀比这营造豪宅。唐玄宗天宝年间,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赐死,朝廷官员到王家太平坊大宅去搜检,竟“数日不能遍”。

震惊!苏轼一直在租房?

宋朝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如果在首都开封买房的话,要不吃不喝攒钱年左右才可以,因此,苏东坡、欧阳修他们一直以租房为生。

●古代房地产之“最”●

最早的学区房

孟母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迁。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最后,定居在“学宫”之旁,让孟轲得到了良好的礼节教育。而孟母买的房子也就成为了史上最早的学区房。

最早的不动产交易

西周时就出现了土地交易,在战国时就有房屋买卖。公元前年农历三月份,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一千三百亩的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等在内的几件奢侈品。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易。

最早的“央企”开发商

——修完京城所

北宋时期,*府有个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主要职能是修筑城墙和宫殿。随着城墙和宫殿的修缮完毕,这个机构就开始转型,开始给中央财*搞创收。怎么搞创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土地,并在上面盖住宅和店铺,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租赁给老百姓,给国库添了一大笔额外的银两。

中国房地产第一人

——唐朝窦乂

窦乂,唐朝商人,被称为“唐朝扶风小儿”。他以三万文钱(折合人民币元)买下“十余亩坳下潜污之地”,填平盖了20多间店铺,再招商引资,这片废弃的土地在窦乂的手下轻轻松松成了小型CBD,被称为“窦家店”。火得一铺难求,连波斯人都来租他的铺子做生意。

民国时期房价最便宜

民国十六年,宣武门西大街四合院一处瓦房十八间,售价两千五百块大洋。民国二十二年,崇文区东柳树井一处房产瓦房十间的四合院,大洋两千九百五十块,折算成今日价格,每平方约合六百块。

●古代房地产之“钱”●

汉朝买块地多少钱呢?

《野客丛书》里写了东方朔的一句话:“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为一金”。这里说的是汉朝长安附近,最热的地皮了。汉朝所谓一金,是指一斤金子,折算差不多一万铜币,折成现在的钱是四五千元人民币。一亩地是多平米,大约七八十元一平米。这个价钱还有很多记载证实,比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祖业良田,亩价一金”。

古代也收交易税?

东晋以后,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不仅有契约,还有交易税,“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税率时百分之四,由卖家出三百,买家出一百。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人认为官家索取过多。为了避税,交易数额比较大的,就得想办法了,“率隐灭价值”,故意在七月上隐瞒价格,搞起了阴阳合同,于是,相关的诉讼纠纷就多了。

●古代房地产之“难”●

南北朝买房难

北朝时期,贫富相差极为悬殊,普通居民收入只有几千,房价则是几百万。世界银行有个说法:当房价超出居民收入的6倍时,就会对居民幸福构成威胁。而《南齐书》记载,“其民不满三千者,殆将居半。”也就是说,半数居民的收入只有几千钱,那几百万的房价是居民收入的上千倍。

白居易买房之难

白居易在秘书省曾担任过宫廷的校书郎,当时的俸禄只有一万六千文,算起来时现在八千元的工资水平。但是这个工资水平在京城只能说是能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想要买上房还是很难的。再后来他又任京兆府户曹参*,每个月有四万多文,差不多是现在的年入三十万。尽管如此,他也是在自己50岁的时候才买上了房。

苏轼为何买房难

一是早期苏轼对于钱也没有什么概念,他认为挣的钱都是用来花的,所以没有什么积蓄。

二是他父亲苏洵买房子的债需要苏轼偿还。

三是苏轼这个人很有爱心,经常给穷人捐钱,还经常接济自己那些生活不好的亲戚。所以,苏轼也是在四十七随那年,才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明朝买房难

在明代买房不是件易事,当时小户型房子,需要三四千银两。而清河县县令,从七品国家公务员,每年薪水不过三百五十两。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县长去买房,只凭借工资,需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房钱。

●古代房地产*策●

以地定房

唐朝对房产统计是以土地为依据。据《新唐书·食货志一》记载,唐朝对土地统计,先从乡镇开始,然后再汇总到县,由县到州,然后再报到唐朝的户部。在唐朝土地不经官府同意,不能随意买卖,而且在土地上制定了“立契”、“申牒”、“过割”等制度,土地买卖要经过官府,否则不仅没有法律效益,还会受到处罚。

以邻卖房

宋朝规定,老板姓出卖房地产时,“左邻右舍”都要签字,而且必须先卖给“亲邻”。交易时,要把亲戚的名字列一个名单,挨个签字,有一个亲戚拒绝签字,这出房产就无法交易。亲戚同意卖房,还要有契约,称为“官颁契纸”,相当于我们现在买卖合同,盖上官府的大印,交易才具有合法性,这就是所谓的“红契”。

引进房权

明朝建立后,洪武二十年(年),明朝编制了各地土地田产登记管理册子,并绘制“鱼鳞图册”,作为官府的收税凭证。明朝对田宅买卖时,专门有《明律》的“典卖田宅”规定,交易的一半要上缴官府。而清朝则规定买卖田地房地时,如果不到官府交税,一旦发现就会治罪,“笞五十,物货一半入官”,一半也归官府。

●清朝房地产●

清朝公务员两年置业新街口

乾隆时期,清朝公务员的薪水为:“一品岁支银两,二品两,最小的从九品俸禄也有31两有奇”。当时新街口附近的房子85两,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京官,省吃俭用刨去生活开支,大概两年收入也足够在京城买一套私宅。

清朝商品房

清朝的商品房买卖少有限制,价格虽贵,却价值稳定,风险小,增值快。这种房子的价格高于普通平民住房,低于达官显贵住房。有学者专门统计,清朝两百多年内门面房价格基本是稳定的,几乎没有大的波动。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平均每间铺面价在四五十两左右,相当于普通老百姓五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费。

清末迷茫的田产登记制度

清朝末期,清*府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田产登记制度,但不久后清朝灭亡,此事不了了之。到了民国时,也曾鼓励民众对田产进行登记,但此时混乱漏登的问题层出不穷,要采用的先进田产登记制度也未有成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收藏贴古代房地产,有哪些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