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东栖霞”“南甲秀”“西黔灵”“北鹿冲”这贵阳风景名胜四大景区中,东、西、北三大景区在云岩境内,“百草笑春风,听涛云雾间”的登高云山森林公园,年开园,又为“北以山胜”的筑城北部增添一处自然氧吧丰富的游览景区。
栖霞胜境
栖霞胜境,位于贵阳老城区东面,距老城中心大十字约一公里。包括东山、栖霞寺和扶风山两大景点。
东山又名栖霞岭,旧时俗称老王山,山势雄伟,险峻突兀,一峰矗立,领袖群山,与城西的黔灵山遥遥相望,同为贵阳名胜。但成名早于黔灵山。早在明代,即为贵阳十景之首,名为“东山胜概”。明弘治《贵州图径新志·山川》载:“东山,在治城东,山颇高大,而林木丛茂,俗名老王山。”万历《贵州通志·山川》谓“城东上有浮屠,东山胜概”即止,故明代贵阳十景就将东山名胜称为“东山胜概”。明人谢三秀在其撰写的《东山志略》有这么一段:“山在黔东门外,故曰‘东山’。峭壁陡绝百仞,朱楼缥缈欲飞。前俯金汤,后枕铜鼓,因俨然西南一具瞻云。”“前俯金汤”,即俯瞰贵阳城,“后枕铜鼓”即贵阳道教圣地仙人洞所在的铜鼓山,在东山背后。东山的险峻巍峨和栖霞岭麓间秀丽风光,在清代咸丰年间在贵州任参将赵德昌的笔下,是这样描述的:“东岭路如梯,云深曙色述。仰攀高鸟近,俯视万峰低。酒醉戈为枕;更阑月映溪。举头天尺五,拟上岱山西。”
明朝洪武年间(-)有洪忠和尚在东山西峰山顶建“三省寺”,后改名“法昙寺”,继改叫“东庵”,再后改称“东山寺”,亦曾称“栖霞寺”,自始,东山不仅是自然景色美的游览胜地,也是贵阳最早的佛教胜地,东山寺比黔灵山弘福寺早建多年。东山九曲径上有摩崖石刻7处,其中的草书“龙”字,字大丈余,与城西黔灵山九曲径上的“虎”字摩崖合称贵阳摩崖石刻的“东西二胜”。昔日贵阳市民游东山,最爱吃东山寺的豆花饭。
“文化大革命”时期,东山上的寺庙被当“四旧”撤毁。
年5月,贵阳市人民*府公布东山寺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东山寺重建,取名栖霞寺。为开发贵阳市内旅游景点,在东山西南南面山脚新建上山步道,栖霞寺山门仍开在东面。景点建设焕然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朱德和陈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莅临贵阳,曾登东山,留下了赞美东山和贵阳的诗句。朱德元帅诗曰:“登峰直上画楼台,春色满城眼底开。四面环山成屋海,河水清清绕市来。”陈毅元帅的诗曰:“闲步跑上东山头,贵阳全景一望收。新城气旺旧城尽,不愧雄奇冠此州。”
扶风山(又名螺狮山,尖山),位于贵阳老城东里许,据《黔南识略》记载:“扶风山,本名螺狮山,在贵阳城东,乾隆十九年(年)改今名,梵宇清幽,颇称名胜。”《贵阳府志·山水副记》亦称:“螺狮山,一名扶风山,下有扶风寺……去城一里,为省垣脉首山,俗以其石为螺旋,故名。”
“芙风山,在城东,插天一朵青芙蓉。”清代贵州著名诗人、清道光举人、黔北沙滩文化,创建人之一的遵义人郑珍所著《游芙风山》诗中,以芙风山(即扶风山)形如芙蓉而赞其为“插天一朵青芙蓉”,自此,栖霞胜境中的著名景点扶风山便得了“插天一朵青芙蓉”的雅号。
扶风山为贵阳老城附郭诸山中,正枝南行诸山中地位显著的一座山。据勘與家言,贵阳老城的龙脉,其中一条护住贵阳城东的龙脉,沿登高坡(今登高云山森林公园)白花山方向经狮子山、相宝山、扶风山、东山向南而去。
明代时,贵阳文化人认为,龙脉即文脉,要把文脉从扶风山截位,引入贵阳城,便在与扶风山同一条东西向的线上,即老东门建一座培育文风扶掖教化,倡导读书的建筑,于是便在明万历二十四年(年),在城东的武胜门外建文昌阁,继后又在南门建甲秀楼。据说贵阳这两处文化地标性建筑建成之后,贵阳文化风气大兴。贵阳及周边的读书人参加乡试(省级考试)前,都要到文昌阁拜文昌帝君,以佑自己能乡试中举。武胜门旁有座小门叫禹门,而中山东路从大十字到老东门这一段叫头浪坡、二浪坡、三浪坡,参加乡试的学子们,先到文昌阁拜过文昌帝君,求文昌帝君保佑自己乡试一举成名,而后沿头浪坡、二浪坡、三浪坡,下到位于河东路的贡院应试。于是“禹门三叠浪,鲤鱼跳龙门”的典故便在贵阳民间流传。因这条文脉自北向南至扶风山,被截入文昌阁进入贵阳城。自文昌阁和甲秀楼这两座培育文风,扶掖教化,倡导读书的贵阳文化地标性建筑建成后,贵阳文人辈出,在明清两代贵州全省的七百进士中,贵阳一地就有名,举人更多。还出了两个文状元——青岩的赵以炯和云岩的夏同龢,以及南明的武状元曹维城。
人们就将此归功于扶风山将贵阳文脉载入文昌阁而进贵阳城,视扶风山为贵阳文脉的发祥地。清嘉庆十九年(年)贵州巡抚在重修扶风寺时,在寺南侧建阳明祠,祀王阳明先生祠。阳明祠建在扶风寺左侧高低错落的台地上,主建筑为享堂,享堂位于最上一级台地,堂前有桂花树二株。享堂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带廊,屋面盖小青瓦,正脊中央塑万字几何图案及宝瓶,两端塑卷草图案,前金柱间装雕花隔扇槛窗。享堂正中塑王阳明先生像,“正气厅”、“桂花厅”与享有的两侧相通,游廊护壁上嵌有诸多名家赞扬阳明先生的诗文群刻28幅。
栖霞景区内的扶风山景民国5年(年),在扶风寺右侧建尹道真先生祠,为祀东汉开黔地授学先河的学者尹珍专祠。尹珍,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母敛(今贵州独山人)东汉时游学国内名师,学成返黔授学。专祠大门为圆洞门,门楣所嵌“尹道真先生祠”石刻祠额,原为康有为先生题书。
“文化大革命”时被损,现为集康有为先生字所刻。祠前是戏楼,因尹珍开黔地授学先河,戏楼台柱上有幅楹联,上联:“*事文章汉史无虚议。”下联:“传经授业黔中第一人。”后为享堂。享堂门楣悬清乾隆五十八年(年)贵州学*洪亮吉所题“德兼教养”横匾,该匾已收入《中华名篇》一书。享堂前廊柱上的清嘉庆二十年(年)贵州巡抚曾燠所撰“北学游中国,南天被大荒”联语,为当代贵州著名书画家方小石先生所书。祠内原有楹联、匾额及院中石碑,均为建祠时从省府路旁的贵山书院内乡公祠移来,可佐证在清乾隆年间(-年),贵阳已建有尹珍祠堂。
扶风寺遗址,扶风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年),嘉庆初增修,嘉庆十九年(年)贵州巡抚庆保“解俸为之葺治,匝月讫工”。扶风寺由关圣殿、观音殿、青椒阁、昙云精舍、斋房等组成,其中的青椒阁是为保护扶风山树木不被砍伐而建,意义深远。连接阳明祠的昙云精舍,将不同平面、高低错落的建筑连为一体,构造堪称巧妙。清代扶风寺刻书颇有名,《文史通义》(清代史学理论家章学诚著)的扶风寺刻本为海内外藏书家所重。寺虽早圮,建筑保存完整,今为筑城经常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特别是王学研究传播的重要场所。扶风寺、阳明祠、尹道真祠、园林小景、扶风山顶的扶风亭,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对外统称阳明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在扶风山与东山之间路段西侧建成东山广场,占地面积平方米,广场设施总面积平方米,供游人游览和休闲面积为平方米,集广场、古亭、观景廊、步道为一体,采用明代“象棋古谱”的《闲适雅趣》中的一残局图形作造型,棋盘上楚汉相争之处,建有一民乐喷泉,棋盘上的棋子,作为游人休息的椅凳。在观景廊下保坎精心嵌刻有王阳明先生的《何陋轩记》,另有篆字坪和叠水景,并将历代名人王阳明、郑珍,和当代朱德、陈毅等题咏诗文刻于广场内。增添广场文化内涵。广场公路对面有阳明文化墙。在东山路脚建一仿古石牌坊,由贵阳文化名人戴明贤先生题书“栖霞胜境”四字于牌坊中门门楣上。步入牌坊,即进入栖霞景区,不但扶风山、东山风景优美。游人感受更深的是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厚重的阳明文化氛围。
来源:云岩区档案馆、云岩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