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宝鸡散文家第期李骥龙沉醉东湖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宝鸡散文家第期李骥龙沉醉东湖
TUhjnbcbe - 2021/5/7 14:37:00
来市场营销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了解工作 http://www.tipidto.com/fengshang/chaoliu/2306.html

李林

沉醉东湖亭

文/李骥龙

年元旦约朋友驱车东湖。阳光和煦,游人如织。阔别数年,当久违的亭台楼阁、冰封的湖面和枯荷又一次映入眼帘时不禁感慨万千。令我最难忘依旧是东湖的亭子,简单大方,古朴典雅,精巧绝伦。

三十年前我曾在凤翔师范学校读书三年,每到周日都要到东湖去转一转,逛一逛,记忆最深的是东湖的那些亭子,三十年后再游凤翔东湖,我最想看的还是那些亭子,便信步漫游,欣赏“古饮凤池”风景的“水光潋滟”,一边手机上网查询东湖亭子的“前世今生”,一边回忆凤师求学时游东湖的“峥嵘岁月”。

看“喜雨亭”,那是东湖最有名的亭子,为苏东坡所创修,原址凤翔府内,后搬到凤翔东湖。关中地区的春旱由来已久。宋嘉佑七年春,又逢大旱,作为府判官的苏东坡,当时的习惯,必须代替太守四处求雨,“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间,颇为辛苦。他眼看着“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日夜焦虑。正在这时,冬天忽然降下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灭了旱象。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同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而且还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喜雨亭”迁入东湖之后,成为游湖人的必揽之胜,必看之景。

当年凤师读书每次到这里游,同学们都要摇头晃脑的诵读苏轼的《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那“喜雨亭”命名的缘由、建亭的经过、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久久让人沉醉。

过“断桥亭”,那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因为苏东坡四十六岁时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断桥亭”,后世人也在凤翔东湖内修建起“断桥亭”。当年我们一群学生结伴来游,还经常讨论为何名曰“断桥亭”。

赏“宛在亭”,那是苏东坡创修的。《诗经秦凤》中有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给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这首诗中“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宛在亭“玩月”,是东湖一大盛景。当年一起“宛在亭”赏月的同学们,大多都已扎根山村小学教书育人三十载了。

进“君子亭”,那是苏东坡所创修的。苏东坡有“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的习惯。“两岸回环先生柳,一湖荡漾君子花”。在古人眼里,莲花和竹子都是君子。荷花又称莲花,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竹子更是具有“中虚外直,圆通有节”的君子风范。亭子修好之后,湖中栽种有荷花,苏东坡又在亭畔栽了几百杆竹子,使“亭亭净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圆通有节”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对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喻,苏东坡也以君子自许,因此给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亭旁有“左公柳”,那是清光绪2年(公元年),清末“中兴名将”左宗棠受慈禧太后之命远赴*抵御沙俄入侵,凯旋而归,途经凤翔府在此休整,于东湖湖畔栽植柳树数株,唯此株尚存,后人称之为“左公柳”。

当年我和同学们结伴来游,恰同学少年,必要进“君子亭”坐坐,为家喻户晓的“凤翔三宝---东湖柳、柳林酒、妇人手”争论不休;为谁能成为真“君子”大喊大叫。同学们就会展开无限的想象,都要充分描述出一幅幅左宗棠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情景,一番番争论不休,一回回面红耳赤,一个个青春年少。

览“春风亭”,那是清朝同治年间凤翔知府蔡北槐创修的,取名“春风亭”是赞扬苏轼在凤翔时的*绩如过春风一般的温暖。在明、清时代,春风亭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宴宾会友的地方。在这里摆桌酒席招好友同饮,或由此登上小舟,荡漾于湖心,确是一桩乐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风亭荡舟”成为当时游历东湖津津乐道的一桩胜事。我和同学们周末也常来赏月划船,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游“鸳鸯亭”,那是清朝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瑛,受知府委托而创建,取意在于纪念苏东坡夫妇。因为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王弗知书达理,非常贤惠,为凤翔人所称道。因而后人就修了这座亭子,纪念他们夫妇。当时我和同学们游到这时,总要一起吟诵“初唐四杰”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一起合影留念。

登临“一览亭”和“望苏亭”,一个在东湖东岸,是东湖景点中最高的建筑;一个在东湖西岸,用来寄托人们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当年我和同学们成群结对来游,有的同学向东登上“一览亭”,远观凤翔城全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的同学向西攀扶梯登上“望苏亭”,俯瞰东湖全貌,对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尤其夏天,登上这两个亭子,酷热顿消,凉风习习,驻足览胜,抚古思今,感慨万千,真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现在东湖扩展有南湖,当年的荒草地如今已是水荷交融,亭台轩榭,布局精巧,曲径通幽,绿树红花,美不胜收,有几只红顶白身的鹅游走在冰面上,给南湖增色不少,使许多游人驻足观赏。

情留凤翔东湖,沉醉东湖亭子。望亭思东坡,念亭忆青春。东湖的亭子呀,已是游人休闲、游览、怀古的寄托所在。

作者简介:

李骥龙,陕西千阳人,宝鸡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学会、杂文散文家协会、楹联学会会员和千阳县燕伋文化研究会会员,喜爱散文、小说、楹联,爱好打羽毛球,有多篇作品在省市报刊平台发表。

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

简介

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成立于年,是由市民*局批准,市文联主管,全市杂文散文作家自愿结合的社会团体,目前汇聚了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多名会员。协会先后成功举办了“红光杯”、“电气化杯”等10多次征文,出版了《德之呼唤》《宝鸡揽胜》(风光篇)《宝鸡揽胜》(名胜篇)《宝鸡记忆》《宝鸡市杂文散文荟萃》《点赞宝鸡人》《宝鸡生态美》等书籍,合作编辑出版了《美丽西山》《印象千阳》《印象扶风》《太白之光》等纪实散文专著,影响深远。

《宝鸡散文家》

编辑管理团队

主编:吴万哲

副主编:刘鉴肖吉萍

胡云朝赵莉渭

编辑:杨烨琼魏爱云

刘小会张瑞敏

谭思娟种娇

本期责编:刘小会

投稿须知:

1、投稿以散文为主,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本平台对所采用稿件保留修改权(若不同意请注明),文责自负。信件标题为“作者+体裁+题目+字数”;作品内容粘贴在“信件书写区”,整篇文档和个人照片以附件形式发送到指定邮箱。文后附上详细通联(邮编、地址、电话、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鸡散文家第期李骥龙沉醉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