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吸一碗汤汤面,感受其中蕴含的文明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吸一碗汤汤面,感受其中蕴含的文明
TUhjnbcbe - 2021/4/27 16:01:00

原题/汤汤面吃出的文明文/雷涛来源/稷邰武功书院

老家武功为有邰故地。周人先祖即出生于此。后稷教民稼墙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人们从以釆撷野生物品为食改为播种五谷为生,从而谱写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最初的光辉篇章。

面食在家乡有说不完的种类。汤汤面是上品中的上品。旗花面则是汤汤面的别称。何为旗花?一说是原先的面是三棱形,像古代的三角旗,是古称;一说是飘在汤上面的鸡蛋饼像小三角旗,旗花面之谓由此而生。汤汤面虽是俗称,却形象而生动,有汤汤水水、红红火火的含义。平日里说及吃汤汤面,我的涎水就在嘴里打转转;而说吃旗花面,听上去文雅了许多,可是那种味觉的冲击力,却大大减弱了。

每逢节日,那些穿着艳丽的孩子们走亲戚回来,老人总会问:“吃的啥饭?”倘若回答:“是汤汤面么!”老人的脸上就会泛出十分满意的笑容,说明亲戚家是用最好的饭食来招待。对孩子们而言,吃一顿汤汤面,无异于过了一次大年。

吃汤汤面,最重要的是“味“调得如何。待客时,吃罢凉盘子,一盘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汤汤面就会接连端上桌来。当客人们一两碗面下肚之后,主人一定要问一声“味咋相?”如果口味好,客人们便边点头边说:“味好,味好。”如果觉得盐轻了,就会说:“再蚀些盐”。蚀,是将盐浸入到汤中的专用字。说“蚀”些盐,雅的感觉就出来了。倘若汤中的醋放得多了些,客人也不会说太酸,而是说:“味有些冽。”冽,是寒风凛冽的潜意。把醋味重说成“冽了些”,听起来多么逼真和文雅!主人听到这话,很快就会将汤调淡些。相反,若是汤中醋少了,吃不出那种特有的醋味,客人也会告诉主人:“醋有些清淡,再蚀些(醋)。”

在故乡,传统的坐席和吃汤汤面也是很讲究的。席面上有一张方桌,周边三条凳子,每席只坐六人,正中是上席,尊者和长者坐。招呼这桌客人的人叫作“看客的”,站在上席对面的桌旁。“看客的”除了对客人们说些吉祥如意的话外,就是要眼疾手快。即手脚麻利地从端来的盘中,快速将汤汤面碗一个个端到桌面上。有面的碗称作实碗,吃了面的碗叫作空碗。快速将“实碗”端上,又极速将“空碗”撤下,就是个好“看客的”。“看客的”劝说客人们多吃些时,是不用“吃”字的,而叫作“喝”。“你叔,再喝几碗”“你姨,多喝一碗”。他叔他姨便会回应:“喝好咧,喝好咧。”这时才会起席。一个“喝”字,道出了吃汤汤面的鲜活情景。如今,在城里待客,谁若在劝人吃汤汤面时说“快喝”,准会让人觉得是揶揄讲笑话。可是在家乡,这确是饮食文化中的雅言雅语。

和汤汤面对应的面叫水水面。水水面即当今享誉三秦大地的名牌面"杨陵蘸水面”。杨陵曾经是武功县的重镇,杨陵蘸水面亦即武功蘸水面。这些年,“岐山面”“户县软面”“扶风一口香”“杨陵蘸水面”等牌子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武功人,我常常引以为豪。因为武功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是周文明的源头。岐山、扶风、武功都是先周文明的中心地带,这面食的叫法不同,做法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味”,也有微妙的差别。可是,我认定不论是哪种面食,其中都有周文化的因子。本质上,就是一个大写的“味”。

我想起了一则古老的传说:西府的面食文化与周文王的亲民思想有着直接关系。相传周文王执*时,在一次狩猎中获取了一个叫“年”的野兽,宰杀后烹煮,让随从们分享。“年”的肉十分鲜美,肉和汤味从宫廷中飘散到村野乡间,老百姓纷纷出门,赞叹和议论。消息很快传入宫内。文王知晓,即令宫中人员将肉汤分给老百姓享用。老百姓得此汤,舍不得独自享用,又分给更多的远方亲戚,以感激天子赐福。岐山面之汤,“一口香”之汤,“汤汤面”之汤,便由此而得。

家乡还有另一则传说。说是旗花面是状元康海发明的。康状元遭贬后回到故里,愤然的情绪一时难消。他除了奋笔写作和组织戏班子自娱外,也研究饮食文化。他发明的旗花面的做法是汤要纯正的鸡肉汤,臊子也不用猪肉,而用鸡肉丝,外加*花菜、海带丝、胡萝卜丝等。这个面味是以鸡肉汤的香味打头的,也称作“鸡丝面”。这个面让古老的汤汤面又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也平添了新的民俗文化的色彩。康老先生回归自然,一切率性而为,为了远离*治而享嘴福,才发明了旗花面,亦不失为民俗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直到现在,我在省城工作的朋友们,还时常要我带他们去武功,吃汤汤面、旗花面。每次去,我都打心眼里高兴,认为这是荣光归故里的一种表现。

汤汤面的做法很讲究。先是“爛”臊子。即把肥瘦相间的大肉切成*豆大的小块,放在铁锅里,用文火来回翻动10多分钟,让肉“儒”下来,也就是除去那腥味,再放适量的花椒、大料、大葱、大蒜、辣椒、生姜、料酒、酱油、面酱及少许的醋,炖上一个多小时后,再一次加水加盐,还要滴上几滴白酒,再炖一个小时才成。“爛“出来的臊子色深味正,油而不腻,香醇可口,其次是备臊子菜。季节不同,臊子菜也有异。冬季的臊子菜是把大葱(也有用蒜苗的)切成小环状,再把红萝卜切成细丝,还有海带丝、*花丝、有菱形的鸡蛋饼,几样东西拌在一起,红是红,绿是绿,*是*,一看就让人掉涎水。调汤时,先要把盐炒一下,然后用幵水一击,再加放臊子、熟好的菜籽油、醋和臊子菜。汤汤面的极品是巧妇的手擀面。面要和好,“醒”到位,揉到位,然后才会薄、筋、光。后来有了压面机,“手擀面”就被机器面取代,这面味自然不如先前。汤汤面也称为“一口香”。主家待客时,最惬意的是客人们吃个不停,十碗八碗绝不算多,二十碗、三十碗才算过瘾。家乡有句俗语:“吃上十来碗,才算垫个底。”因为面少,又不喝汤,而且越吃越能吃出味道来。

我长到10岁那年,大年初一早上,我一口气吃了10碗汤汤面。母亲连连说:“吃得好,吃得越多妈越高兴!”也就在那一刻,我突发奇想,以后每年长_岁,就增加一碗,到20岁时,一定要吃20碗。想是这样想,后来是否完全按此碗数去吃,已经不大清楚了。然而,在我40岁那年,邻村的挚友,也是我的小学、初中同窗赵灿来省城看我。我要留他在西北饭店美餐一顿,他却执意不从。他说:“我这次来西安,就是想把你接回咱老武功镇去,美美地咥一顿汤汤面,还有老店里的冻冻肉、卤猪蹄、擦酥。让你过过咱们当娃时的吃瘾。”我一听就动心,当即改变主意,跟他回乡。那天,我俩什么菜都没点,就吃汤汤面。吃着吃着“镖”了起来。他问我:“你今天打算吃几碗?”我说:“你说哇多少碗就哇多少碗!”“那好,我先吃20碗,你看咋相?”“20碗算什么,小看我本事了吧!”我不服他。我们让服务员一个劲儿地往桌上上“实碗”,不断地端走“空碗”,端盘子给我们上面的小姑娘一会儿伸舌头,一会儿做*脸。似乎在说,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两个“二杆子”,竟然比赛吃汤汤面。结果,赵灿吃了24碗,我竟然吃了27碗。真是争熊的很。我过60岁生日那年,老赵也来祝福。席间,他又“挑衅”:“伙计,今天还能比一比吃汤汤面的碗数不?”我笑了:“老了,咥不动了!”老赵说:“谁都有年轻的时候,都有争熊的时候,也都有服输认卯的时候。你一辈子要强,如今能说出此软话来,我也服了!”

我永远忘不了儿时过大年时吃汤汤面的那种感觉:大年初一早上,母亲为我们兄弟姐妹换上修补后的“新衣”,就放鞭炮,然后就“出汤”下面。“出汤”也是母亲做汤汤面时的专用词汇。母亲做的汤汤面的味,是那样的香爨。吃了这顿面,整整一个春节甚至一整年都觉得回味无穷。家有贫富之分,但不论贫与富,大年初一早上的汤汤面是必不可少的。吃罢汤汤面,出门见伙伴,整个街头巷尾都弥漫着这汤汤面的香味。那些同龄的玩伴们,嘴角常常留着小菜叶和油渍,那种满足和惬意,着实无法用语言去表达。

吃汤汤面是不喝汤的。假如你开始喝汤,就会被认为吃饱了,喝几口汤以示结束。外地人来故乡,往往闹笑话。我上小学六年级那年,有一支解放*连队帮生产队收麦子,生产队长安排专人为其做汤汤面吃。战士们端起碗连吃带喝。乡亲们劝说,不要喝汤,多吃面。战士们不依,说这汤太美味了。再说,光吃不喝就是浪费,这是纪律不允许的。结果,先前准备的面条剩下了几大盘,出的汤却叫他们喝了个精光。这件事成了村中的笑谈,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时不时地提起。不过,上辈传下来的吃汤汤面要回汤的习俗也需要改进。这些年人们生活富裕了,不少家庭一改前俗,都是一次性浇汤,这是民俗的悄然嬗变,是历史的进步。

这多年寄居大城市,常有宴请,什么生猛海鲜、南北大菜,我总觉得没有母亲做的汤汤面好吃。可惜,我学着做了多次,总没有那种正宗味道。实在想吃了,就借机会回家,让老母亲亲手做上一顿,解解馋。现在,母亲有了年纪,手脚不灵便了,我不忍心让老人家去擀面、做汤,嘴上说“我在外边啥好饭没吃过,随便做点饭吃就行”,可是,心里老想着汤汤面。吃不上,就觉得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以致回城几天,心里还在想那汤、那面、那味。

庆幸的是,我的妻子最终学会了“爛”肉臊子,是地道的武功家乡味道。老母亲常常向人夸耀这个儿媳妇,说儿媳妇学会了这个活儿,就能像她一样给儿子做汤汤面吃。而我,也常常利用回老家的机会,向母亲请教怎样调汤味,还有如何"滩”鸡蛋饼。几年后,我也成了做汤汤面的行家。同在西安工作的弟弟雷愚一再说:“哥做的汤汤面跟妈做的味道一模一样。以后不用回老家也能过过汤汤面的瘾了。”弟的话没错。这些年,弟、大妹、小妹常常来我的住地聚会。他们一到便说:“今儿个还要吃汤汤面!”

当我系上围裙,拿起灶具下厨房时,弟妹和儿子、侄子们都会投来赞赏的目光。我看到这目光,就如同看到母亲慈祥的笑容,看到往日过大年时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汤汤面的情景。于是,我做汤汤面的手脚便更麻利,心情更欢畅了。

(此文位于雷涛先生的作品《原乡记忆》一书中的P—P,未完待续。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关于作者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协办:咸阳市秦都区作家协会

法律顾问:兴平市法律服务所吴敏超

技术支持:兴平戴尔电脑专卖店(医院西邻)

友情支持:兴平铁炼农资陕西马栏山酒业兴平宏源肉联厂兴平摩卡造型(体乐北巷)兴平市众善公益协会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点击右下角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吸一碗汤汤面,感受其中蕴含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