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佛光心光两相摄法乳香江一脉情纪念香港回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佛光心光两相摄法乳香江一脉情纪念香港回
TUhjnbcbe - 2021/4/25 17:18:00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

6月29日,香港宝莲寺举行“香港回归20周年暨天坛大佛开光25周年庆祝活动”。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一行24人出席祈福法会,祈愿香港安定和谐、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乐、世界永久和平。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斯里兰卡等20多国的高僧诵经祈福。林德摄

“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习近平主席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道出了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同生共荣的关系,也为香港佛教20年的精彩篇章描画出深沉而广阔的大背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回归后的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化。香港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20年来,香港佛教界与内地佛教界积极展开友好交流合作,形式多样、互动深入、影响广泛、意义深远。香港佛教界主动投身于内地文化建设、教育事业以及救灾、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社会建设之中,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佛教“报四重恩”的传统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以贯通历史、穿越时空的佛教信仰之光,照亮、唤醒了香港人民的深层文化记忆,为维护香港社会安定、人心祥和,增进香港人民的历史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维护祖国主权和统一,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重振尘封的精神纽带

香港佛教本来就是中国佛教参天大树的一茎绿枝,是中国佛教大乘法海的一脉清流,香港与内地的佛教自古便是一脉相承、同气连枝。早在南北朝刘宋元嘉五年(年),传说已有杯渡禅师抵达香港,建立了杯渡庵和灵渡寺,现仍有古迹留存。至清代末年,有大悦、顿修、悦明3位禅师从北方来港,在大屿山设立大茅蓬,成为香港宝莲禅寺的前身。近代以来,在整个时代动荡变迁的大背景下,不少僧人从内地来到香港,开辟道场,传承法脉,兴办佛学院,培养僧才,并逐渐将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落实于香港都市社会,积极开展教育、医疗、扶贫、养老等公益慈善事业,缔造了后来呈现于世的香港现代佛教的崭新面貌。其中,由倓虚长老、定西长老、乐果长老创立的华南学佛院和由筏可长老、觉光长老、茂峰长老、优昙长老等人创立的香港佛教联合会,对香港佛教人才的培养和香港佛教全局的统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启发、带动了香港佛教的繁荣,安定了香港的社会人心。

借由佛教上千年来的传播与传承,香港与祖国内地建立起一条穿越历史、跨越时空的深层稳固的精神纽带。但由于历史原因,从年至年的30年间,香港与内地佛教中断了正常联系和往来,这条重要的精神纽带也因此蒙上了冷寂黯淡的尘埃。然而,祖国母亲对幼子的牵挂无时不在,这份“母子连心”的浓浓血脉有力召唤着香港佛教的回归,并从此激荡出两地佛教交流融合、精彩不断的壮丽乐章。正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份心与心的相契、相摄,是任何外力也无法阻挡的。

从珍本《龙藏》到“天坛大佛”。

年,香港宝莲禅寺源慧法师、智慧法师组织率领“港澳佛教界代表团”访问北京,被视为香港佛教与祖国重建联系的“破冰之旅”。年6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访港,正式恢复了中断30年的两地佛教友好往来。年,中国佛教协会委派副会长巨赞法师,将雕刻于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年)的珍本《龙藏》赠送给香港宝莲禅寺。宝莲禅寺与香港佛教联合会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并同时举办了《龙藏》公开展览。这一事件对香港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它标志着香港与祖国的深固精神纽带涤荡了历史的尘埃,重新在佛教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绽放光彩,由此开启了两地佛教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大屿山上“天坛大佛”的建造更是两地佛教友好交流、精诚合作的典范,凝聚了两地各界人士的心力、物力、财力,既体现了香港佛教界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诚,对香港人民的深厚慈悲,同时,也彰显出祖国对于香港安定幸福的强大支持。

从年开始筹建到年落成开光,天坛大佛历时十几年的建造过程生动地讲述着两地佛教的水乳交融、两地关系的一体相依。香港宝莲禅寺的智慧法师带领僧俗二众,以大愿力、精进行,勇猛担当起昌明佛教、广利众生的盛事伟业,其精神行谊可歌可赞。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对这一盛事表示极大的关怀,除亲笔为天坛大佛题字、题词外,还发起全国各大寺院、名山长老成立“募捐委员会”,号召广大佛教徒捐资,并得到纷纷响应和热情乐助。建造高达26.4米、重吨的世界第一座青铜大佛面临诸多技术难关,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内地相关部门和单位承担。历尽艰辛建成的天坛大佛,从此成为香港长治久安、人民永久福祉的护佑,也成为中华文化在香港的鲜明标识。天坛大佛坐南朝北,面向北京,意为“面向祖国,面向母亲”。这一重要文化标识、精神意象,对香港人民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起到了难以估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在向世界。

参与见证香港回归,争取佛诞公众假期。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赵朴老曾借用苏东坡的诗句赞叹天坛大佛。巍巍大佛稳坐于香港的精神高地,以智慧之眼、慈悲之手迎来了香港的伟大回归。而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香港佛教界不仅是回归的见证者,更是促成香港顺利回归的积极参与者。

香港回归祖国前后,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团结和带领香港佛教界爱国人士,为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繁荣稳定而深谋远虑、建言献策,体现了香港佛教界爱国爱港的优良传统。年,觉光长老获邀参加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仪式,见证了历史时刻;翌年,赴北京出席《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会议;年,长老赴京接受香港事务顾问聘书;年,长老出任香港特区筹委;年7月1日,长老率领香港佛教联合会,为庆祝香港回归举行了盛大的祈福大会,香港各寺院、社团以及佛教学校共5万人参加了盛会。觉光长老不仅亲历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全过程,而且坚信回归后的香港宗教享有充分自由,并多次公开呼吁佛教徒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回归后积极参与服务社会、净化人心的工作。

觉光长老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促成了佛诞日成为香港公众假期,提升了佛教与中华文化在整个香港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及公共影响力。早在上世纪60年代,觉光长老就开始向当时的香港当局呼吁,将佛诞节纳入香港的公众假期中。多年来,他带领弟子长期奔走游说,多次发动群众签名,争取各界支持。年,觉光长老凝聚四众之愿力,收集了全港80多万佛教徒和市民的签名,郑重向当局提出将佛诞节列为公众假期的请求。香港回归后,特区*府终于在年正式立法,规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为公众假期。长老夙愿得偿,香港多万佛教徒从此有了真正的佛诞假日。这一假期的确立,彰显了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优越性,激发了香港广大佛教信众爱国爱港爱教的热忱,是回归之后香港佛教界书写的一笔绚丽亮色。

迎奉佛教圣物,承办世界论坛。

回归祖国之后的香港佛教,突破了本港一地的地区本位主义,融入了祖国佛教的大家庭,生起了振兴中国佛教、复兴中华文化的国家大情怀。随着21世纪中国崛起于世界,香港佛教更拓展出一种世界视野和全球格局,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时代大潮中探索着海阔天空的新航线。

年、年、年,佛教圣物——佛牙舍利、佛指舍利和佛顶骨舍利分别被迎请至香港虔诚供奉,每次迎奉大典都引起全港民众的瞻礼热潮和极大轰动。佛陀舍利以其不可思议的悲智功德,对香港社会人心的安定祥和起到了难以取代的殊胜作用,香港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个曾经供奉佛陀三大舍利的城市,香港与佛教的甚深因缘、香港人民的福德善根于此可见一斑。

年5月,为庆祝香港第一个“佛诞公众假日”,香港佛教界向中央人民*府成功申请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到港供奉。在前后共9天的瞻礼祈福大会中,有近30万人前往瞻礼,可谓香港佛教历史上的“大事因缘”。佛陀真身的慈光,安抚了刚刚经历过回归巨变和亚洲金融危机的香港,信仰的力量激发了香港人民迎接变化、战胜困难的信心,两地佛教的成功合作也增进了彼此的友好信任。此后,香港佛教界进一步加强同内地佛教的互动交流,密切与祖国水乳交融的感情。

年,刚经历过非典疫情、香港特区基本法23条争论以及“七一大游行”等各种考验的香港社会,弥漫着一种悲观焦躁的情绪。值此人心惶恐不安之际,香港佛教界在觉光长老的带领下,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又成功迎请“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到港供奉。前后10天,近百万名香港市民及海内外信众诚心瞻礼,盛况空前。由此,化戾气为祥和,转迷茫为希望,极大地扭转了香港民众对大陆的心态,密切了香港与祖国的亲情法谊,发挥了佛教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

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隆重举行。论坛期间,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赴香港瞻礼供奉5天,30多万香港市民前来瞻礼朝拜。此次论坛的圆满召开,促进了香港与内地佛教以及世界佛教的友好交流,体现了香港佛教的世界风范,彰显了“一国两制”的成功与活力。

香港回归的这20年中,两地佛教同心同愿,多次联合承办各种重大佛教盛典活动。港佛联历次组团到京,都受到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中国佛教协会的高度重视与热情欢迎。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成立7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也专程组团赴港出席庆祝活动。20年来,香港佛教与内地佛教的亲密互动、同愿同行、融合发展,生动验证了习近平主席“‘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的精神。汲取着祖国的法乳深恩,仰赖佛陀的慈光普照,香港佛教一定会更加枝繁叶茂,香港社会也将更加生机勃勃、安定祥和、前景光明。


  

打通深层的文化血脉

香港佛教不仅沐浴着祖国的恩泽福荫,也以积极的行动回报国土恩、众生恩、三宝恩,大力支持内地佛教建设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在寺院恢复重建、佛学院建设、僧才培养、佛教学术研究、中华文化研究弘扬等方面,香港佛教界予以真诚无私的资助支援,为中国佛教的振兴弘扬、中华文化的复兴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在内地的佛法溯源、文化寻根,香港与内地的深层文化血脉被逐渐打通,法脉得以源远流长,文脉得以生生不息。

寺院道场的恢复重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内地寺院面临恢复重建的困难,一些祖庭寺院更是荒芜破败、亟待修复,香港佛教界僧俗二众为此慷慨解囊,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比如,香港宝莲禅寺先后捐助安徽褒禅寺、岳西司空山二祖庙、扬州高旻寺及河南南海禅寺等寺院的重建工作。杨钊居士参与五台山普寿寺的修复和江西百丈寺、安徽二祖寺的修建,并捐资万元给四川成都建成爱道堂,捐资万元给河北柏林禅寺建佛殿及教学楼,又捐助湖北玉泉寺的复兴建设。道场的恢复为中国佛教的全面复兴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佛学院建设与僧才培养。

“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对于新时期的中国佛教来说,最关键的是人才问题。除了传统丛林教育,现代佛学院教育是培养僧才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兴建了多所不同层次的佛学院,香港佛教界在此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香港宝莲禅寺参与兴建云门佛学院教学大楼、资助兴建湛江市尼众佛学院、捐助福建佛学院女众部崇福寺建设;西方寺永惺长老资助辽宁海城兴办三学寺尼众佛学院;杨钊居士一直大力支持中国佛学院的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的佛学院新教学楼建设到现在的佛学院新校区建设,都融入了他的善心。香港佛教界还积极支持内地僧才赴海外留学深造。从年起,宝莲禅寺资助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4位僧人,前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美国伊耶华大学及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课程。年,香港佛教联合会主办的“香港佛教僧伽学院”正式成立,为培养高素质僧才,从内地公开招收品学兼优的学僧到港修学,这也是帮助内地僧才培养的一种新方式。

佛学研究与文化弘扬。

香港佛教界还通过资助佛学研究、设立研究机构、组织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助力内地的佛学研究和传统文化弘扬。

比如,宝莲禅寺为推动佛教学术研究,捐助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年,由香港旭日集团提供经费的“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学成立,主要致力于佛学人才的培养和重大佛学专题的研究,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弘扬;年,香港西方寺与辽宁大学联合设立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聘请香港理工大学前任校长潘宗光教授等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西方寺每年还组织香港大学生深入内地学习考察,帮助香港青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宝莲禅寺与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合办了“赵朴初思想研讨会”,近百位内地、香港、澳门的教界大德及专家学者参会。

唤醒沉睡的“同体大悲”

香港与内地犹如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乘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更赋予香港佛教界对祖国同胞的深刻认同与深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光心光两相摄法乳香江一脉情纪念香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