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今日谈middot农城有书香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今日谈middot农城有书香
TUhjnbcbe - 2021/3/27 14:39:00

农城有书香,书香里有阳光的味道。

琴声袅袅回荡在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中,拨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我很庆幸,在这个冬日的午后走进这样一座精致、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的书屋。

信手翻开一本《南渡北归》,不知不觉就钻了进去,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慢了下来,消失了、虚无了,连同我的肉体也似乎不存在了。我如同一只肉眼不可见的爬虫,贪婪地钻进了进去。咖啡的香气混合着墨香,慢慢地、慢慢地融合,变成一种独特的滋味,令人心情舒畅,疲惫的身心刹那间松弛了下来。

猛然间一抬头,时针已经转了两格。

环顾书屋里,不知何时多了许多童稚的面孔。他们的手里是书,他们的脸上有笑,阳光爬上窗户,悄悄地溜到了孩子们的脚下。拥着他们,爱抚着他们,久久不肯离去。舒缓的钢琴曲轻柔地回荡在耳边,映着外面水蓝的天空,让我恍惚觉得:莫不是春天?

一座没有路的城市是孤独的。

一座没有书香的城市是寂寞的。

杨陵是我的家乡,生于斯,长于斯。见过了她昨日的落寞与荒芜,就更懂得了今日的绚烂!

曾经的杨陵既没有笔直的马路,也没有醉人的书香。我居住的那个位于杨陵最西北的小镇,名虽有泉,但小镇四周根本看不到水,不仅看不到水,还很缺水。村里的机井时不时就会坏掉,坏掉以后就得集资维修,九十年代的农民是最怕提“钱”的,所以常常意见不统一。

记忆中的那个暑假,我跟随母亲去邻村拉水,架子车的轱辘吱呀地转着,似乎是在抗议头顶那酷热的太阳。可是,没有人会听从它的抗议。这就如同没有人会在乎一个乡村少年的心事一样,我热爱书,热爱阅读,课本是有的,但课外书就另当别论了。我常常在家里翻箱倒柜,可是搜集遍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也找不到基本像样的书。

吃水都如此困难的乡村里,读书太奢侈了,读课外书更像是一场天方夜谭,想都不要想。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生借书说》,袁枚先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极为困惑,这个观点成立的前提是你必须认识“随园主人”这样藏书颇丰,又愿意借给你的好心人。不仅没有,甚至于连袁枚先生的张姓邻居那样的人也没有,你就算是问遍村庄的每一户人家,怕是也找不到几本像样的书来读。

但我终究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外婆,还有一个当老师的舅舅。外婆的故事为我打开了贫瘠生活的想象之门,让我的心灵遨游到了更远的地方。舅舅带回了学生们废弃的作业本当厕纸,我却如获至宝。这其中,最为喜爱的当然是作文本,我贪婪地的读着这些年长我五六岁、七八岁的大孩子们写出的习作,从中汲取养分。当我读到初中的时候,因为有了这样的极其有限的滋养,慢慢地照猫画虎,居然也写出了几篇范文。

可到了高中,便有些吃力了。我的语文老师极为好奇,我到底成长于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分明是一个有天分的孩子,可底子却单薄得厉害。当我实话实说,告诉老师我连四大名著也没有机会完整地读过后,老师几乎要绝望了。这感觉就像一个农人满怀希望等待丰收的时候,突然天气预报告知夜里会有冰雹。

记忆中的杨陵是遥远的,村里人对杨陵的定义不是广义上行*区划中的杨陵,而是狭义的、遥远的杨陵,是围绕着杨陵火车站发展起来的那两条开满店铺的街道。所以,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杨陵不叫杨陵,而叫“东站”。有东站,自然就有西站。东站是杨陵,西站是扶风县下辖的绛帐镇。那时候的人们不会觉得这样的称谓会有什么问题,反正叫着也挺顺耳。

农人们向往着物价低廉的西站,而我却日日憧憬着遥远的东站。我从老师的口中得知东站的不一样,那是一个坐拥两所大学,多个重点科研单位,数万名大学生和许许多多高级知识分子的地方,一个走遍全国也绝无仅有的地方。

那里一定有书吧?

中考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好好考试,考出去了,什么都会有。“考出去”这三个字字字千钧,只是当时的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出”和“去”是两个字,代表着两层含义,“出”是离开,离开贫穷闭塞的小镇。“去”是目的地,是城市,是一个什么都有的地方,在我的心目中,这个地方就是“东站”。在我的孤陋寡闻的少年时光里,“东站”就是最美的城市,这成了我中考的全部动力。

绚烂的夏天过后,我如愿以偿进了位于“东站”的高中校园。

那时候的我们精力充沛,花一样的年纪。我们常常跑出学校,徜徉在小城的每一条街巷。我们这些从各个乡镇中学汇聚到小城的孩子们虽同出同进,但每一个人的兴趣点却全然不同。

我只有一个念头:找书。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杨陵也不算一个有书的地方。但在当时,这实在是一个好地方!

记忆中的书店有两个,一个是西农路上一家卖教辅的小店,另外一家就是新华书店。但这两个地方并不是理想的读书之所,教辅书店根本没有能激发阅读兴趣的书。而新华书店是卖书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使得我根本不好意思在里边逗留太久,只要店员的目光转向这边,我便会觉得十分拘谨。

但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很快就发现了另一个读书的好地方:旧书摊。

每到傍晚十分,从杨陵中学穿过张家岗村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一路上都会支起很多旧书摊。但我最常去的医院门口高台上的那个。那里常常会出现一个骑着人力三轮车的老爷爷,他的三轮车上放满了一捆又一捆的旧书。书虽旧,但品种却很丰富,从人文历史到武侠小说,从文学天文到各类期刊杂志,如同一个移动的图书馆。老爷爷是个满脸和气的人,总是乐呵呵地笑着。在他的书摊上读书,完全感觉不到拘谨。没有人光顾的时候,老爷爷还会跟我闲聊几句。

这样的傍晚时光成了我高中生活中最美的一段回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但却历久弥珍。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那位老爷爷为什么突然不来了,但我感谢他的三轮车,感谢他那张如同书本一样温暖的笑脸。

走出书屋,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孩子们挽着父母的手欢快地等待着测量体温。徜徉在广场上,回首再望,“杨凌文化盒子——文先生的书房”几个字在蓝天的映衬下美得令人心动。感谢这沁人心脾的书香,感谢这个温暖的午后让我想起了这许多关于书的美好往事。

听说不久以后,在杨凌大道的东侧,还将有一所图书馆,一所属于杨凌市民的图书馆对外开放。

我心里默念着“春天,真的来了!”

暖阳下有风吹过,秋千高高地荡起,远处近处,孩子们的笑声很美很甜!

End

来源:文先生邂逅吕小姐作者:张朋亮

编辑:夏云鸽审核:张**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谈middot农城有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