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在古老的关中大地,一道历史的风雨裂缝演绎着“东府”和“西府”的传奇划分。想象一下,几个世纪前,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翻山越岭,划定了“西府”即今天宝鸡地区,而“东府”则寓意着渭南的神秘蕴藏。然而,在这深厚的历史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故事,那就是“京兆府”的传说,一个默默演变为今日“西安府”的起源。
这并非仅仅是地理边界的勾画,而是一个渗透着时间烙印的故事。盛唐时期,关中的地域治理由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统领,治所就在那个闻名遐迩的长安。那是一个政治、文化的巅峰时期,关中仿佛是封建社会的灵魂之地。东汉末年到魏初,行政格局逐渐演变,形成了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的分布。唐代时,这片土地再度分为三府,即京兆、凤翔、德兴。清代、民国时期,关中仍保持“东府”渭南、华州,以及“西府”宝鸡、凤翔和西安府的历史传承。
但是,在这长时间的演变中,西府的政治中心逐渐从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迁往今天的宝鸡,成为西府的核心。这不仅是一个地域变化的过程,更是文化和历史的承袭。西府,曾是周秦的摇篮,留下了丰富的先秦文化遗迹,尤以“青铜器之乡”而名扬天下。海内三宝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皆在西府的岐山扶风一带发掘。这里还孕育了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宝鸡社火脸谱、剪纸、木版年画、泥塑、草编等,皆是西府的民间艺术代表。而在美食方面,岐山臊子面、凤翔的豆花泡馍、西府扯面、岐山擀面皮、面皮夹馍、肉夹馍等小吃更是西府的骄傲。这片土地不仅生产着丰富的美味,更孕育了秦腔这一关中的文化瑰宝,秦腔的传统剧目虽然有千本以上,但由于没有剧本保留,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很多传统秦腔在西府已经逐渐失传。
而与此同时,东府的风采也逐渐显露。历史上,东府孕育了仓颉、司马迁、杜康等众多名人。清代民国时期的关中风云人物多出自东府,如辛亥革命时期,蒲城的同盟会会员数量之多,在全省占据五分之一,被誉为“西北革命巨柱”。东府文化的独特性,培养了一代代豁达、幽默、直爽的秦人典型。而在东府的语言中,仍然保留着古老浓重的口音,这是如今仍然可以听到的古老声音。
乾州和华州,作为关中的两州,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乾县,早在唐代就存在,虽然行政区划发生过变化,但它的文化传承依然丰富多彩。乾县的锅盔、挂面、馇酥,都是古老的美食传承。而华县,则因关中大地震的影响,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如今,时光荏苒,虽然行政区域经历了改革,但西安府、宝鸡、渭南地区仍在文化风貌上保持了高度一致。无论是西府的秦腔、社火、特色小吃,还是东府的戏曲发展、手工艺美术、民间工艺,这些文化元素都如同土地上的每一抔黄土,蕴含着古老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基因。
在关中道上,这片土地的历史承载了数不尽的故事。关中人,无论身在东府西府,都是这片土地文脉的传承者。只有在继往开来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感悟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保持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我们共同书写关中之魂的新篇章。
欢迎评论留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