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八王中含冤而死的人是谁立下汗马功劳的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八王中含冤而死的人是谁立下汗马功劳的
TUhjnbcbe - 2024/10/27 16:36:00
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汝南王亮列传

司马亮(?—年),字子翼,河内郡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晋武帝的叔父。

含冤而死的“八王”之一

司马亮年少时清正机警,很有才干,在曹魏时期便崭露头角。随着司马氏逐渐架空魏国皇帝,司马亮开始担当重要职位,官至镇西将军,手握重兵。

晋武帝登基后,为了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藩王,司马亮被封为扶风郡王,都督关中、雍州、凉州军务,负责镇守西部边境。

有一年,鲜卑族人杀害边境官员,司马亮派将领刘旂(qí)去救援,刘旂迟滞不前,被判处斩首。司马亮为刘旂求情,认为责任在自己,请求免刘旂死罪。

武帝说:“刘旂有能力救援却没有行动,所以将他治罪。如果罪责不在刘旂,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司马亮因此被免官,后来担任抚军将军。

当时,宗室子弟众多,没有人统管。司马亮身为皇叔,资历、声望都是宗室中的佼佼者,武帝特别让他兼任宗师,主管宗室子弟的教育。两年后,司马亮被改封汝南王,担任太尉,权势之大,一时无两。

武帝非常信任司马亮,将他从封国召到京城辅佐朝政,引起丞相杨骏的不满。杨骏是武帝的岳父,不愿看到有人威胁他的地位,极力建议将司马亮外放,武帝就让司马亮镇守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

司马亮还没有出发,武帝病危,于是改诏留司马亮料理后事。杨骏看到诏书,暗中藏了起来。

武帝驾崩,司马亮没有诏书,害怕杨骏怀疑自己,不敢进宫奔丧,只在大司马门外表达悲伤。杨骏趁机准备讨伐司马亮,司马亮感到恐惧,连夜奔赴许昌,这才逃过一劫。

司马亮离朝,杨骏权倾朝野,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非常不满。贾皇后极有野心,不甘心受制于人,秘密联络司马亮以及楚王司马玮,希望他们领兵进京讨伐杨骏。

司马玮有政治野心,马上同意并请求入朝。到了京城后,司马玮带兵驻守司马门,掌控皇宫的进出。

有了司马玮的支持,贾南风底气十足,唆使惠帝下诏,诬告杨骏谋反,将杨骏杀死在府中,杨氏一族被连根拔起。杨骏的死正式宣告“八王之乱”开始。

杨骏死后,惠帝召司马亮入朝,担任太宰,与太保卫瓘(guàn)一起执掌朝政。司马亮和卫认为司马玮戾气太重,不能担当大任,况且在京城掌握军队,十分危险,想要剥夺他的兵权,送回封国。

司马玮觉得自己诛杀杨骏,立了大功,却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如今又得知这个消息,更加忿忿不平。贾南风没有实现大权独揽的目的,内心也不满,她敏锐地觉察到司马亮和司马玮的矛盾,怂恿司马玮诬告司马亮、卫谋反。

司马玮被野心蒙蔽了双眼,假传诏令,派军队包围司马亮。司马亮手下的将领请求抵抗,司马亮拒绝,最后束手就擒。

被擒后,司马亮叹息着说:“我的忠心可以剖开来给天下人看,你们为什么这么无道,要杀害无辜的人呢?”当时天气炎热,士兵让司马亮坐在车上,替他打扇子,一直到中午,都没有人敢杀他。

司马玮下令说:“谁能够杀了司马亮,赏赐一千匹布。”司马亮于是被乱兵杀害。

贾皇后为了实现专权的目的,马上以伪造诏书的罪名诛杀司马玮。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到此结束,由此进入贾皇后专权时代,而西晋的乱局才刚刚开始。

桓温列传

桓温(12—7年),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东晋权臣,政治家、军事家。

北伐名将与权臣

桓温出身士族家庭,不满周岁时,名士温峤(jiào)见到他,就跟他父亲说:“这个孩子骨骼不凡,真是英才降世。”因为温峤的赏识,父亲给他取名“温”。

桓温相貌伟岸,豪爽大度。他十七岁时,父亲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将杀害,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县令江播参与了谋划。从此,桓温每天枕着兵器睡觉,眼睛不时流出血泪,立誓要为父报仇。

几年后,江播去世,他的三个儿子在家守丧,担心桓温寻仇,事先准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谎称自己是前来吊唁的宾客,成功地进入丧屋,将三人杀死。

桓温只身报了父仇,得到世人的赞叹,名声传播开来。晋明帝很器重桓温,把嫡长女嫁给了他。

桓温当了驸马,加上过人的才干,仕途顺风顺水。荆州刺史去世后,他接管荆州,镇守国家的上游,一跃成为地方实力派。桓温资历尚浅却担任要职,受到一些非议,他急切地想建功立业。

当时,占据巴蜀的成汉政权日渐衰微,桓温想趁机灭掉它来建立功勋。他给朝廷上书请求伐蜀,没有等到回复便率军西进。蜀地险峻,桓温的兵力不多,很多朝臣认为他会失败,然而桓温连战连捷,与成汉军队在成都城外展开决战。

战况十分惨烈,晋军前锋战败,大将战死,乱箭射到桓温的马前,众将准备撤军再战。这时,负责敲鼓的官员因为紧张,将撤退信号敲成了进攻信号,晋军反而大败成汉,成汉就此灭亡。桓温立下大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东晋因此掌控了益州。

灭掉成汉之后,桓温名满天下,朝廷对他非常忌惮,重用殷浩等人来制衡他的权力。桓温看出殷浩没有才能,虽然感到不满,但并不担心。他管理八州之地,手握重兵,财政赋税、军队武器都能自行调度,处于半独立状态。

这时,后赵皇帝病死,北方局势大乱,桓温马上向朝廷请求北伐,很久没有得到回复。于是桓温不再等待,率军抵达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朝野震惊,会稽王司马昱亲自写信劝阻,桓温这才返回荆州。

此后两年,殷浩几次北伐,都大败而归,引起很大的怨恨。桓温趁机弹劾他,殷浩被贬为庶人,桓温集内外大权于一身。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阻止桓温北伐了。

54年,桓温率领四万步骑沿汉江北上,开始第一次北伐。经过数次血战,晋军成功进入关中,一直打到长安城外。

关中百姓纷纷拿着牛肉和酒在路边迎接桓温,很多老人都垂泪说:“没料到有生之年又看见了官军。”最后因为粮草耗尽,桓温只得撤军。

考虑到第一次北伐失利,桓温十多次请求朝廷将京城迁往洛阳,都被拒绝。

桓温无奈,开始第二次北伐。他从江陵出发,看见自己年轻时种下的柳树已经有十围粗,不禁流泪感叹道:“树尚且如此,人哪有不老的啊!”

桓温率军继续北上,和羌族首领姚襄在洛阳城外遭遇。双方展开激战,一时难分胜负。桓温身披战甲亲自督战,命令晋军结队前进,大败姚襄,收复了洛阳。由于东晋王朝缺乏长期的战略打算,桓温回师之后,收复的土地再度沦陷。

69年,桓温最后一次北伐前燕,属下建议他要么速战速决,直接进攻燕都,要么储备粮草,做持久战的准备,他都没有采纳,反而和前燕军队展开消耗战。最终粮草耗尽,撤退时被前燕追击,大败而归。

兵败之后,桓温的声望大受影响。为了重新树立威权,桓温废掉了皇帝,改立司马昱为傀儡皇帝,是为晋简文帝。桓温大权在握,大肆铲除异己,成为实际统治者,朝中没有人不惧怕他。

桓温一度想篡位自立,但毕竟已经六十多岁,自知所剩时间不多,在病重时逼迫朝廷加九锡之礼。谢安收到他的奏折,借故拖延了十多天,桓温最终没有等到朝廷的命令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二岁。

桓温西平巴蜀、北伐中原,为巩固东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专权跋扈,导致后世对他的评价不高。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五册《三国志》《晋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王中含冤而死的人是谁立下汗马功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