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丞相进军汉中后,并没有立刻出兵,他在等一个人的回信。
谁呢?
老朋友,三国中后期的第一投机分子:孟达。
孟达,字子度,扶风郡人。
董卓死后,部下李催祸乱关中,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孟达也与法正一起入蜀地依附刘璋。
公元年,刘璋被张松忽悠后,力邀刘备入蜀,其实一开始刘璋派来示好刘备的使团,孟达是一把手,法正仅是副职。(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
但刘备没有给孟达委以重任,相反,法正却一跃成了重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拿下益州后,刘备赐予法正黄金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同时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刘备自立为汉中后,法正一跃坐上了尚书令的位置(仅次于丞相了)、护军将军。
而孟达呢,一直赋闲在江陵,刘备拿下益州后,才当了宜都太守。法正还想再帮一把孟达,汉中大战后,法正建议让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
孟达抓住了这次机会,一鼓作气拿下了房陵郡,干掉了太守蒯祺。
史料虽未记载孟达的具体进军路线,猜测应该不会去翻山越岭,而是从东面走汉水进攻房陵(此时的关羽已经把战线推进到了襄阳一线)
房陵被攻下后,刘备私下担心孟达骄纵,在他即将进攻上庸的时候,刘备派自己的义子刘封去接管孟达的部队(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皇叔几十年的经历让他看人十分精准,包括后来的马谡。
孟达心气极高,对刘封很不服气,为二人日后矛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刘封与孟达会师后,合力攻打上庸郡,上庸郡太守申耽投降,为笼络申耽,刘备拜他为征北将军,同时还让他兼任上庸郡太守,拜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兼任西城郡太守(申氏是当地豪族,后面还会有他们的重要戏份)
关羽包围樊城、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孟达其实有两个选择
1、出兵骚扰、阻击曹操的援军
2、直接出兵协助关羽攻打樊城
无论选择哪一个方案,襄樊战役就是另一个结果了。
然而刘封和孟达竟然以上庸等地刚刚归附而人心不稳拒绝了关羽的要求(孟达拥兵自重尚能理解,刘封因为没有当上蜀汉太子难道就自暴自弃了?)
当时荆州的形势变换非常快,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后,关羽的战局很快就急转直下。
因为刘封和孟达的拒绝出兵,使得关羽无法判断两人的意图,只能冒险选择南下走麦城,希望从夷陵撤回益州(这也是关羽被江东俘获的重要原因,走孟达的地盘其实才是最安全的路线)
关羽战败后,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加上跟刘封不和,于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后来刘备弄死刘封的直接原因就是你不救关羽(又不救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注意哈,孟达选择的投降时间非常好,此时曹丕正在加紧篡汉,除了内部要得到士大夫的支持,更渴望开疆扩土,获得巨大的威望。
蜀奸孟达在投降曹魏之后,表现非常积极,主动给夏侯尚带路,协助魏军袭取东三郡(孟达曾写信给刘封,劝刘封投降,但被刘封拒绝。刘封回到成都后,被赐死。刘封的确糊涂一时,但是大义还是守住了!)
这已经是孟达第二次主动背叛。
孟达投降曹魏后,扶摇而上,曹丕给了孟达巨大的回报,任命孟达为新城郡太守。(新城郡是原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而成,地盘很大,而且处于长安、汉中、襄阳等战略要地的衔接处,是魏蜀吴三家此消彼长的关键点,地位相当重要)
此外还加了散骑常侍的头衔,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但是叛徒在哪里都是遭受歧视的,比如给江东送上大礼的麋芳就被吴人相当鄙视。
一次,麋芳乘船出行,遇到虞翻的船,麋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让开,向前喊道:“回避我们将军的船!”虞翻厉声说:“失去忠心的人,凭什么侍奉君主?使人失去两座城池,却称将军,可以吗?”麋芳十分惭愧,关上船上的窗让虞翻先过。
曹魏的重臣陈群、司马懿也看不上孟达,刘晔更认为孟达只会一些小聪明、爱玩心计。
这点倒是名副其实,孟达的确很会专营,他和曹魏的首任尚书令桓阶打的火热,而自己的顶头上司,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更是交往匪浅(咱们可以想想,为啥这么会经营人脉的孟达在蜀汉不吃香呢?)
更何况,孟达抱上的是曹魏最粗的大腿:曹丕。
曹丕这个人性格特征很明显,是个爱恨分明的人,恨谁就恨得要死,但反过来,他要是喜欢一个人也会喜欢得要命,给予无条件的信任。
当他看到有很多质疑孟达的人时,曹丕说:近日有命,末足达旨,何者?昔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乐毅感鸱夷以蝉蜕,王遵识逆顺以去就,皆审废兴之符效,知成败之必然,故丹青画其形容,良史载其功勋。闻卿姿度纯茂,器量优绝,当聘能明时,收名传记。今者翻然濯鳞清流,甚相嘉乐,虚心西望,依依若旧,下笔属辞,欢心从之。昔虞卿入赵,再见取相;陈平就汉,一觐参乘。孤今于卿,情过于往,故致所御马物以昭忠爱。
闻卿姿度纯茂,器量优绝,说明孟达此人相貌出众,才气超群。
而文中提到的虞卿,陈平,一个是战国时的顶级说客,受到赵孝成王的器重,另一个也很被刘邦赏识,后来坐上了汉朝丞相的位置。
孟达在曹丕的心中那就是“将帅之才”,“卿相之器”,如果曹丕皇帝当的久一点,说不定孟达还真有可能和司马懿一样出将入相。
但天有不测风云,孟达也没想到曹丕年纪轻轻的四十岁就没了,与此同时,自己在中央的靠山桓阶,地方上的领导夏侯尚这二年也都走人了。
作为一名位高权重的叛徒,孟达慌了,他担心自己的位置很有可能被拿下!
正好丞相也一直对他进行攻心,丞相派人去永安,请李严也给孟达写信相劝(李严和孟达都是刘璋时期的旧人,二人交往更深,也更能相互了解)
李严按照诸葛亮的要求给孟达写了信,信中说道:“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信写得言真意切,意思也只有一个,劝孟达回归。
投机分子难道会被感情所影响嘛?
他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利益。
从孟达的角度咱们来分析下他的的得失。
选择1:不投蜀
那么会面对两种情况
1、朝廷不过问,信任如初,孟达仍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2、朝廷准备拿下他,那时候在叛变也为时不晚,所以孟达一直在和丞相、李严通信,就是不想断了这条通道。
选择2:立刻投蜀
那么会面对三种情况
1、魏军讨伐,蜀军来救援,但是仍然守不住。
2、魏军讨伐,蜀军不来救援,还是守不住。
3、魏军讨伐,蜀军来救援,最后守住了,那孟达就是蜀汉的功臣。
所以对孟达来说,现在最稳妥的自然是暂不投蜀,看朝廷的变化在做判断。
作为一名投机分子,孟达想把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毕竟作为害死关羽的间接人物之一,孟达肯定会盘算,回蜀后自己会不会被反攻清算,所以对于蜀汉那边的态度孟达也不敢完全放心,李严信中的一些话孟达看了又看,但又不能确认,他为此给诸葛亮写了信,想反复求证。
但这样一来,孟达也就失去了回归蜀汉的最好机会。
曹丕驾崩时,曹魏的重臣们都去了洛阳,8月,孙权亲征曹魏荆州刺史部的江夏郡。
曹魏御史台的治书侍御史荀禹当时正在南方一带视察,刚好碰上孙吴大军来攻。
治书侍御史是管监察的,但荀禹作为文官却很有胆略,他立即发动附近各县军民上千人,趁夜举火造势,吴军以为魏军早有防备,偷袭无法成功,随后撤回。
孟达如果此时举事,魏国根本无力对付他。
丞相眼看孟达一直没有回个准信,决定帮他下决心(亮欲促其事)
他派郭模去和孟达有矛盾的魏兴太守申仪那里诈降请求归顺,投名状就是孟达通敌的重大机密。
孟达,别琢磨了,快反吧。
别看孟达很精明,在丞相面前,就是班门弄斧。
丞相难道相信孟达会真心归顺蜀汉?
太天真了。如果曹魏和蜀汉打起来了,他孟达帮谁还不一定呢。到那时候,他的新城郡就成了关键因素,他帮魏则魏胜,帮蜀则蜀胜。到底帮谁,就看哪边出价高了。
丞相的战略意图其实是利用孟达和新城郡最大限度地牵制魏军中央军的主力,让他们无法支援西线战场。
1、孟达反叛,曹魏派大军讨伐,但是孟达同志守住了新城郡,很好,为蜀汉增加地盘。
2、孟达反叛,曹魏派大军镇压,孟达被消灭,曹魏付出代价的同时也受到最大牵制。
无论哪种情况,丞相北伐的压力都会得到极大的缓解,只要对付曹叡的凉州军区(孟达的位置对洛阳威胁更大,曹魏的中央军一定会首先出动对付他)
所以孟达,无论你是否真心归蜀,这次必须要让你反了!
年底,丞相首次北伐,为确保走岐山道北伐陇右主力的行动隐蔽性,同时扔出了两个疑兵:
1、赵云、邓芝出褒斜道,据守箕谷混淆曹魏凉州军区的判断;
2、派郭模去向申仪泄露孟达的通敌证据,逼迫孟达造反。
丞相的谋略很完美,可惜,他的一生之敌此时已经正式登上军事舞台,首次出招就破解了丞相的东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