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公元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何进、袁绍等人谋诛宦官,召董卓、丁原等人进京。结果十常侍砍死何进,袁绍大杀宦官,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被宦官裹挟出宫。正在这时董卓率西凉骑兵进入洛阳,开始掌控朝政。
为了巩固权力,董卓决定废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面对骄横跋扈的董卓,群臣有的唯唯诺诺,有的直言反对,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
袁绍横刀硬刚本来诛除宦官之后,最大的赢家应该是袁绍家族。汉灵帝驾崩后,袁绍叔父袁隗任太傅与何进共录尚书事,同掌朝政,何进被杀,那么袁隗就成为官职最高的了。再加上当时袁绍为司隶校尉,袁术任虎贲中郎将,袁基为太仆,如果袁家想掌控朝政那是轻而易举。
卓案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后汉书·袁绍传》
但是,董卓却攫取了胜利果实,所以董卓想废立皇帝,袁绍自然不会同意。据《后汉书》记载,董卓与群臣商议想废掉皇帝重新立帝,对袁绍说统治天下的君主应当找贤明的人担任。灵帝令人愤恨,董侯还可以,应当立为皇帝。
袁绍说当今皇上年轻,没有什么错处传扬于天下,假使不顾礼法,随心所欲,废掉嫡嗣而立庶子为皇帝,恐怕大家觉得不大妥当。董卓手按佩剑怒斥袁绍,袁绍机智地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到外边同太傅袁隗一块商议。董卓又说刘氏的后嗣不足以留着。
袁绍勃然大怒:“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董公”。横陈佩刀,一躬到底,径自出门而去。袁绍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东门上,逃亡冀州,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公推袁绍为盟主。
卢植直言反对据《三国志》及《后汉书》记载,董卓召文武百官大会商讨,自称效仿伊尹、霍光之事。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尚书卢植独自一人站出来辩驳:“案《尚书》,太甲昏庸,伊尹才把他放到桐宫。昌邑王即位过了二十七日,就犯下一千多条罪状,霍光才把他废黜。如今圣上年轻,做事从没有过失,并不能把这两件事拿来对比。”
董卓气的取消大会,打算将卢植处死,与董卓关系较近的蔡邕为其求情,而议郎彭伯也赶紧出来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震惊失望。”董卓这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
不久,卢植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返回家乡涿县。等董卓批准后,卢植便走小路离开雒阳,董卓果然派人追杀而不及。卢植便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卢植性格刚直,敢于直言反对董卓,绝对算是大汉忠臣。
袁隗乖乖配合像卢植这种直言反对的屈指可数,大多数恐怕就如史书记载的一样“群僚无敢言”;但也有人是和董卓合作的,比如袁绍的叔父袁隗。
据袁宏《后汉纪》记载:“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意思是说,董卓把群臣商议废立皇帝的结果给袁隗看,袁隗回复按照这个意思办就行,很明显袁隗既没有沉默也没有反对,而是赞同董卓的所作所为。
“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袁隗不光不反对,作为当朝太傅,袁隗就是那个操办废立之事的人,他解下少帝刘辩的玺绶,奉给陈留王刘协,然后扶着刘辩下殿,对刘协称臣。袁隗为何会这么做,很让人费解,袁绍起兵后,袁隗及袁家五十多人被董卓诛杀。
盖勋怒骂董卓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勋与书曰:“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卓的书,意甚惮之。——《后汉书·盖勋传》
董卓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毒杀何太后,掌控朝政。盖勋写信给董卓:“从前伊尹和霍光有那么大的功劳,结局仍然令人寒心,你只是个小丑,凭什么下场会比他们好?祝贺的人在你门外,吊丧的人就在你坟前!你还不敢小心一点!”董卓看罢,非常忌惮。
盖勋也是刚正不阿之人,居然直接写信怒骂董卓,而董卓也对盖勋的话感到忌惮。董卓考虑到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在三辅地区掌控兵权,实在是一个心腹大患,于是征召盖勋为议郎、皇甫嵩为城门校尉。
皇甫嵩在扶风郡有精兵三万人,盖勋暗中联络皇甫嵩,意图联合讨伐董卓,而皇甫嵩拒绝,盖勋无奈,因为兵少不能起事,只好跟从皇甫嵩一同前往雒阳。当时公卿以下官员,见到董卓无不跪拜在地,而盖勋初次见到董卓,仅仅是双手作揖而已,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董卓废立皇帝之际,卢植、袁绍、盖勋敢于表示反对的意思,而且悍不畏死,的确可称为硬汉、忠臣!
三国志(套装共4册国学典藏版裴松之注)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6购买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