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九嵕夜话之读史连载2资治通鉴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九嵕夜话之读史连载2资治通鉴
TUhjnbcbe - 2024/8/31 16:18:00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杜预世族谱曰:周,黄帝之苗裔,姬姓。后稷之后,封于邰;及夏衰,稷子不窋窜于西戎。至十二代孙太王,避狄迁岐;至孙文王受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自武王至平王凡十三世,自平王至威烈王又十八世,自威烈王至赧王又五世。张守节曰:因太王居周原,国号曰周。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岐山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

周威烈王(一)(名午,考王之子。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沈约曰:诸复谥,有谥人,无谥法。)

二十三年(戊寅、前四○三)上距春秋获麟七十八年,距左传赵襄子惎智伯事七十一年。〔惎,毒也,音其冀翻。〕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此温公书法所由始也。魏之先,毕公高后,与周同姓;其苗裔曰毕万,始封于魏,至魏舒,始为晋正卿;三世至斯。赵之先,造父后;至叔带,始自周适晋;至赵夙,始封于耿。至赵盾,始为晋正卿,六世至籍。韩之先,出于周武王,至韩武子事晋,封于韩原。至韩厥,为晋正卿;六世至虔。三家者,世为晋大夫,于周则陪臣也。周室既衰,晋主夏盟,以尊王室,故命之为伯。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奸名犯分之臣也,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分,扶问翻;下同。〕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夫以,音扶。〕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统,他综翻。〕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治,直之翻。〕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治,直吏翻。〕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系,户计翻。〕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惓,逵员翻。汉刘向传:忠臣畎亩,犹不忘君惓惓之义也。惓惓,犹言勤勤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史记:商帝乙生三子:长曰微子启,次曰中衍,季曰纣。纣之母为后。帝乙欲立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乃立纣。纣卒以暴虐亡殷国。孔〔郑〕玄义曰:物之大者莫若于天;推父比天,与之相配,行孝之大,莫大于此;所谓严父莫大于配天也。又孔氏曰:礼记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俱为其本,可以相配,故王者皆以祖配天。谥法:除残去虐曰汤。然谥法起于周;盖殷人先有此号,周人遂引以为谥法。分,扶问翻。长,知两翻。卒,子恤翻。〕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吴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立诸樊。诸樊卒,以授余祭,欲兄弟以次相传,必致国于季札;季札终让而逃之。其后诸樊之子光与余昧之子僚争国,至于夫差,吴遂以亡。宗庙之祭用牲,故曰血食。太伯,吴立国之君。范宁曰:太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陆德明曰:寿梦,莫公翻。余祭,侧介翻。余昧,音末。〕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着,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夫,音扶。别,彼列翻。〕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左传:卫孙桓子帅师与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而卫人赏之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孔子闻之曰: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繁缨,马饰也。繁,马鬣上饰;缨,马膺前饰。晋志注曰:缨在马膺如索帬。繁,音蒲官翻。缨,伊盈翻。索,昔各翻。〕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见论语。〕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先,悉荐翻。〕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治,直之翻;下同。〕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坤初六爻辞。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书曰:一日二日万几,〔皋陶谟之辞。孔安国注曰: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几,居依翻。〕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分,扶问翻。〕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谓齐桓公,晋文公至悼公以及楚庄王、吴夫差之类。〕大夫擅政,〔谓晋六卿、鲁三家、齐田氏之类。〕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丧,息浪翻。〕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属,联属也,音之欲翻。凡联属之属皆同音。〕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太叔带之难,襄王出居于氾。晋文公帅师纳王,杀太叔带。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云云。杜预曰:阙地通路曰隧,此乃王者葬礼也。诸侯皆县柩而下。王章者,章显王者异于诸侯。古者天子谓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隧,音遂。恶,乌路翻。难,乃旦翻。泛,音泛。劳,力到翻。阙,其月翻。县,音玄。柩,其久翻。〕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曹、滕、邾、莒,春秋时小国。莒,居许翻。〕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鲁大夫季氏,自季友以来,世执鲁国之政。季平子逐昭公,季康子逐哀公,然终身北面,不敢篡国。田常,即陈恒。田氏本陈氏;温公避国讳,改恒曰常。陈成子得齐国之政,杀阚止,弑简公,而亦不敢自立。史记世家以陈敬仲完为田敬仲完,陈成子恒为田常,故通鉴因以为据。白公胜杀楚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石乞曰:焚库弑王,不然不济!白公曰:弑王不祥,焚库无聚。智伯当晋之衰,专其国政,侵伐邻国,于晋大夫为最强;攻晋出公,出公道死。智伯欲并晋而不敢,乃奉哀公骄立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卒,子恤翻,终也。〕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奸,居寒翻,亦犯也。分,扶问翻。〕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史记六国年表:定王十六年,赵、魏、韩灭智伯,遂三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凡复字,其义训又者,并音扶又翻。〕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此坏,其义为成坏之坏,读如字。〕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长,知两翻。〕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谓齐、宋亡于田氏,鲁、陈、越亡于楚,郑亡于韩也。泯,弥忍翻,尽也,又弥邻翻。毛晃曰:没也,灭也。〕生民之类糜灭几尽,〔说文曰:糜,糁也;取糜烂之义,音忙皮翻。几,居依翻,又渠希翻,近也。〕岂不哀哉!

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三家分晋国,时因谓之三晋,犹后之三秦、三齐也。〕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夫,音扶。悖,蒲内翻,又蒲没翻。〕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坏,音怪,人毁之也。〕

大意:周威烈王姬午首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司马光曰:我认为天子的职责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法,礼法中最重要的是明确地位,明确地位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名分。什么是礼法?就是礼仪法纪。什么是明确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确定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位分。

国有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服从于天子一人。不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都在天子统治之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法纪朝纲在起作用吗?所以,天子统御三公,三公统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管治文人百姓。官员管制百姓,百姓服从官员。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大脑心脏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维持枝和叶生长;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脏大脑,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得国家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职责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礼法了。

周文王演绎编制《易经》,以乾、坤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为尊,地卑微,阴阳于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安其位。”这是说君主和臣子的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颠倒。《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但书中排位却在诸侯国君之上,因而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注重。如果不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治国中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让民众归心、天命赐于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也只有作臣子的恪守臣节,矢死不渝。因此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配得上天命;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则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死亡也不愿做君主,根本是因为礼法的大节绝不能因此破坏(也即现在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说,礼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高低的区分。

所谓礼法,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法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法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假与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处理政事不坚持原则,国家也就会随着走向危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是从。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先从它做起,就是因为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质变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很难成功。《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法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尚能守定名位。为何这样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准许,说:“周王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文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有地,愿意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没有敢违反礼制。因此,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管辖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过几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凌驾于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由于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大得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到底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害怕奸夺名位僭犯身分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法到此丧失干净!

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国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法,正是周天子自已破坏了周朝的礼法啊!

呜呼!君臣之间的礼纪既然崩坏,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互相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

读后感:

毛译东说: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用白话文就是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曾三番五次地论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子路》)“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子路》)孟子也说:“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孟子·滕文公下》)一句话归总,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

《左传/隐公/卷四/传十一年》中讲“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於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

礼在这里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规则,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等级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在这里,实质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法”。“礼,经国家”,当一个国家有了完善的法规制度,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序民人,利后嗣”。国家有了“礼”之后,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幸福富裕。同时,后代子孙也可以进行连续的有序的传承。所以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礼,也就没有了道德观。同样,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也就没有了国家的秩序。因而这个国家想实现安康富強,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社会的道德观,公民的行为准则,单位中的组织纪律性,家庭中夫妻间乃至与子女间关系,都跟“礼”有关系。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家和万事兴”。其实“和”指的就是“礼”,日常处理各种关系遵循的规则。“礼”在现今生活中,已经不仅仅是行为道德规范范,“礼”是一种法则、准则。“礼”更是思想规范。

文中名言名句: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着,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葫芦僧于九嵕山下《木石居》

二零一八年元月十六日

(编辑:上官云飞)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嵕夜话之读史连载2资治通鉴